• 3

養豆是放密封罐還是單向排氣袋?

verypi wrote:

烘豆業者
普通消費者
中高階消費者

請教盧魚大大
這三者不同的看法各為何?

小弟滿好奇[中高階消費者]的看法?


以下見解僅是本人的這段時間的感受, 不代表每一個人都一樣

**********************************************************************************
烘豆業者 也是分成不同族群

隨便型 (不討論這個)

量產型 大型連鎖店
量產型的世界不是玩家型可以去涉入的, 稍有規模的工廠10kg機台都是最小台的, 大者30kg甚至50kg
他們的烘豆方式跟觀念是以穩定的區間為主, 你要什麼風味的最大化也不是沒有考量
只是在這樣的烘焙量之下, 可以做到不要烘焙失敗就很偷笑了, 尤其是一天要連續烘個10鍋20鍋的時候
養豆是啥 ??? 就讓消費者自己去判斷吧

玩家型 例如個人烘焙咖啡館
這個區間的族群很多, 也很廣泛, 然後流派又很多, 讓人眼花撩亂
有類似量產型觀念的, 也有追求風味極致觀念的, 養豆這個名詞多半出現在淺烘焙的程度
因為烘焙方式跟發展特性, 在店家親自試過後, 覺得放個幾天幾天之後的味道比較好(成熟)
才會"建議"客人喝的時間點, 這是店家的好意, 當然也有店家刻意延後幾天才上架
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 在烘焙比賽中, 一般都是當天烘完隔天杯測評分, 在這樣的條件下你覺得還有時間養豆嗎 ?
再者競賽當中都是快節奏烘焙, 淺烘焙為主, 評審喝到的味道不可能是我們說的最佳風味, 也許只是主觀意識的認為
**********************************************************************************
普通消費者
1. 純粹補充咖啡因, 酸的就是壞掉惹, 無法接受會酸的咖啡
2. 看新聞跟著喝的, 還不少
3. 對風味的描述, 最多的就是說喝起來順口
4. 隨便喝, 超商的就覺得可以惹, 因為價格也很可以
這種的未來反而較容易踏入風味的追求, 只要稍微煽動一下
**********************************************************************************
中高階消費者
1. 對咖啡有辨識性, 淺的 中的 深的, 都可以感受到差異性, 酸 微酸 不酸不苦(微酸微苦) 苦而不酸 等等等
2. 喝咖啡有講究, 同一杯咖啡的 熱 中溫 溫 涼, 都會嘗試去喝
3. 可以客觀辨識出風味的, 但是不執著自己的喜好
**********************************************************************************

然後, 養豆跟這些沒有關係....

純粹是個人喜好問題

但是有人喜歡很新鮮的味道, 有人不喜歡, 這跟養豆是一樣的話題

就我個人來說
我只負責不要讓烘焙結果出現瑕疵(盡量啦)
因為瑕疵風味是跟著豆子一輩子, 不會因為你養豆就消失
至於可以創造出什麼風味, 生豆決定60%以上, 烘焙程度決定40%以下

其他的我不會想太多, 因為我偏向量產型的觀念

verypi wrote:
小弟去一家評價還不錯的店
7月18日買,選了13日烘焙豆
結果店家建議買7月4日烘的豆子
說如果選13日的,要再放個3-4天比較好
這家店很堅持,每次買,老闆每次都會交代

至於當天烘,當天就泡來喝
小弟遇到的店家幾乎都不建議哩
連cama連鎖店都會交代當天烘的不能馬上泡來喝(恕刪)


咖啡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
這樣說好了
咖啡豆烘好了後
風味確實是不斷的在變化的(據說有些烘焙法可以讓變化很小)
但是變好還是變壞就很難說了
剛烘好或是幾天後達到最佳風味似乎也不一定
應該說每個人對於最佳風味的差異性也很大
可能我覺得剛烘好最好喝
你覺得三天後最好喝
所以自己去嘗試可能是比較好的做法

老闆有跟消費者建議其實是很好的做法
您可以先依照老闆的建議去試看看
個人要求精緻,不追求極致

實驗結果,淺中焙放個3天後真的比較好喝

放單向排氣袋又比放一般容器或密封罐好(不受潮/不光照)

放密封罐3週後明顯風味有差,變淡及混有其他異味,單向排氣袋的好些

新鮮的比較乾柴,第5/6天較有厚度,饒富韻味/層次分明/變化豐潤,2週後會慢慢變濁
verypi wrote:
不知道那些比賽得獎的咖啡師,他們比賽時用的咖啡豆是用烘焙後幾天豆子?
有大大知道嗎?


以下截自「2016 世界烘豆賽台灣區選拔賽冠軍吳翊立」的訪問

評分是第二天以杯測決定,他的想法很簡單,「杯測的豆就算沒烘熟,但是攝氏 93 度泡四分鐘,即使太淺太生,Q 也會覺得是豆子原來的味道,但若烘的太久,出現焦味、苦味,那就會被扣分。」他的溫控與風門,在烘的過程中完全不變,一火到底。

.........

吳翊立說,他在 sample roast 的時候有烘出明亮的酸質,「Q 喜歡明亮的酸。」可惜正式比賽的時候沒做到。整體而言,他在比賽時的烘法「適合比賽杯測,前三天風味很強烈,但第四天以後就會急劇走下坡。」

喝了兩口,他趕忙要把杯子收走,「這種比賽豆嚐味道就好,喝下去對身體不好,你看我的胃現在就有脹氣的感覺。」

----------------------------------------

以上就是烘豆師們在面對比賽評分時必須做的考量

一切以比賽時的狀況作必要之處置

但未必是一般烘豆時針對大眾需求的狀況
不同的烘豆手法需要的養豆時間不同。王策的比賽用豆是三天前烘的。
養豆業算是業者行銷話術之一

沒主見的顧客比較多
會聽話

有主見的客人
老闆你在講屁話
你的舌頭跟我有甚麼關係
verypi wrote:
不知道那些比賽得獎的...(恕刪)

他的幾天對你沒意義。
同一批豆?同一烘焙法?同一儲存條件?
接下來還有很多很多……

你僅抓這變因,結果也不知那個因素造成的結果。

verypi wrote:
不知道那些比賽得獎的...(恕刪)


WCE烘豆賽:在8-24小時候進行杯測
大港杯:在8-24小時進行杯測,宣布前6名後,馬上沖煮
豐潤杯:烘完一小時後馬上沖煮並展演

hillside wrote:
他的幾天對你沒意義...(恕刪)


所以喝咖啡是喝自己的喜好
不是喝烘豆師的建議

總結 : 生意好的人贏惹
店家會根據自己的烘法 給予養豆期長短的建議
這是負責的店家 應該給予消費者的資訊



賽事是賽事
總不能大家一個初賽在主辦國住個七天十天 接著複賽繼續住
所以大型賽事才以SCA杯測規則來辦
(WCE也跟SCA有相當的關係 拿SCA規矩來辦也只是剛剛好)


養豆 或是讓豆子排氣
是有其必要性
有時間從烘好一直試 會發現到了第幾天味道突然出來了

刺激性會比較低 甜感跟香氣會比較明顯
但能不能感受到 就看每個人的感官

世界冠軍曾說過
你們認為的美味是這邊 (比一個高度在胸口前)
而我認為的美味則是更高的位置 (比另一個手勢在額頭前)
唯有當你喝過更美味的咖啡 才能讓你的感官更進步
(當天喝到的是Silvia 比賽用豆 冠軍沖煮)






不過當消費者太主觀 過度的自認為厲害資深
那就常常會忽略店家的建議 也容易煮出不怎麼樣的咖啡


最常見的是消費者抱怨咖啡師出的咖啡拿鐵or卡布不夠燙
卻不去思考為什麼店家要做這個溫度 只一昧的要求店家要照他的方式來煮

只是一個沒開店非同業的客人 一天說不定只在家煮一杯膠囊咖啡的客人
卻要求每天煮幾十杯 幾百杯的咖啡師客製參數



舉個例子
我第一次去Simple Kaffa的時候 約是16年的3月底



當時喝一口卡布就覺得溫度很低 好奇的跟咖啡師聊一下
他們才說 他們是刻意打50度
(比我習慣的55度更低 但對牛奶的品質就得更要求了)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