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wrote:營業豆一磅算100,...(恕刪) 網拍上很多啦…當初為了省咖啡錢逛了快一個月的網拍(家裡平均一天喝掉8杯拿鐵),關鍵字「營業用」+「豆名」還找得到一磅100的肯亞aa(個人是懷疑也許是挑過剩下的豆子收集起來的),應該都放很久了新鮮度是無法要求的我是不敢用啦…純手沖一杯7~80塊賣手法+口才+知識與氣氛(外貌?正妹小鮮肉適用)也許還有機會一搏第二份薪水(但還是很難超越時薪150啦…一杯賺50,問題是一天7小時一週七天又要介紹又要喇賽收錢找錢秀手法沖咖啡,一小時平均是能沖幾杯出來賣?或者只賣假日?)如果要賣拿鐵還是算了吧…沒有義式機做不出超越超商的標準拿鐵味道,用義式機的話牛奶那麼貴光做小杯的牛奶錢就快要20塊(超商那麼便宜都用鮮奶了,現在還在用奶粉奶油球的基本上只剩下餐廳套餐附送的咖啡,非鮮奶拿鐵的口味基本上普羅大眾90%是不會從口袋掏錢出來買單的除非山上海邊等地方沒得選擇),設備成本不知道要猴年馬月才能回收…搞這個的時機已經過了,而且過很久了…隨便google一下就知道這六年多少行動咖啡車消失,(北海岸那些固定點擺桌椅付租金的不能算,那跟店面沒兩樣)連咖啡車改裝廠倒閉一狗票要政府救濟的新聞都找得到…很簡單計算,連鎖一杯中杯鮮奶拿鐵480cc賣45~60塊,要做出至少不比他差的味道成本是多少?訂價又該是多少?只有簡易器材從燒水開始算多久能煮一杯?超商會有人主動排隊去買可你的攤子不會,要如何打破這個局面?用更低的價格?更好的口味?還是更好的口才?成本會上升多少?仔細分析看看,你會知道答案
bluewind1976 wrote:要如何打破這個局面?用更低的價格?更好的口味?還是更好的口才?成本會上升多少?...(恕刪) 其實,行動餐車搞得再怎麼豪華,在消費大眾的眼裡,就是流動攤販的等級,價位無法訂高,不然没什麼人會買,尤其豆子是批來的,先不說又受制於人,品質上更難掌控,自己烘?烘豆子有那麼簡單就好了,外面糟糕的自烘業者多如毛牛,還得先想辦法殺出重圍,殺出來了,為了精進技術,又是燒掉一筆資金,燒下去了,什麼時候才能回收?所以我都會勸人,想出來作,先問問自己有没有領導特質?能不能自已寫出一份有效的創業企劃書?資金有多少?怎麼規劃資源和市場策略?都不知道!?還是當個老實的上班族吧!老闆是少數人的遊戲,不是全民運動,更没有保證賺錢這回事。
記得去年看過一段影片,剛剛翻出來:De la cuisine de rue sur trois roues et à pédales光是那個磨豆機,應該花了不少功夫;另外一篇文章:《 “超齡”背包客 - 咖啡丫伯的環島夢 》獲利應該都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kelly_hy wrote:想創業投資電動三輪車...(恕刪)
bluewind1976 wrote:前輩可以公佈一下您的...(恕刪) 外面一杯7-11中杯是12OZ 350CC,市面上很少400CC的咖啡7-11豆子,老實說還不錯喔,雖然是綜合豆(偏曼特寧),同價位的咖啡廳品質可能都差他很多等級如果一杯同價位很難跟7-11比喔。主要是調整自己的風味,當然開店成本不能這樣算要用食材成本的概念去算,一杯咖啡100元,食材成本最多只能抓到30元,你剩下的70元扣掉利潤10%的60元支付其他成本(裝潢、人事、水電、器材、稅金、等等),如果食材成本40元,那你只剩下50元可以支付成本。如果收入-成本<0,那是不會賺錢的。現在賺錢的平價咖啡店,都有共通點就是"衝量",但大數據時代是要有品牌知名度的,因為利潤很少,所以一天沒賣個兩百杯是沒辦法存活的
台灣人喝咖啡可以歸納四種大族群 , 當然還有很多小族群就不列舉了1. 當飲料喝2. 提神3. 找地方坐, 談事4. 就是愛咖啡香之前的市調台灣人在外面買咖啡~~幾乎有4成的人“只是”想找個地方坐換句話說你只能搶攻六成的市場, 但是因該也賺不到第四族群的客人, 只能賺1.2族群但這些是小七跟平價連鎖咖啡廳的長處~~PS:7-11自從開放桌椅區之後打死了許多平價咖啡館~~麥當勞或是摩斯這些速食店有了咖啡, 下午茶也k 死一堆現在咖啡館“可能”真的只能直攻高檔客, 買台半百的變頻咖啡機, 用心裝潢店內讓人想進去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