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請推薦家樂福的咖啡豆


dieselman wrote:
大哥,你的20年前5500...(恕刪)


自家人一個月約喝 3 磅,如果朋友常來喝,可能會多 2 磅.

自家人都喝很淡,約 12 公克咖啡,用賽風煮約 500cc,分兩杯!

一天煮兩次,偶爾煮三次,純喝黑咖啡較多!

我都只向廠商買巴西與摩卡,近幾個月才在大潤發買上面廠牌的咖啡(巴西與摩卡與綜合).

原來喝的咖啡豆炒比大潤發買的淺,所以現在就是兩家豆子混合在一起.

那些罐子分別是巴西與摩卡與綜合.

這種磨豆機可以連續磨幾十磅,沒問題.


clwu5724 wrote:
自家人一個月約喝 3...(恕刪)


12克 煮出500cc 有點誇張,
晚上來試看看到底是什麼口感
超頻小子 wrote:
12克 煮出500cc...(恕刪)


就好像是加水的咖啡! (好像喝白開水!)

12公克用3人份賽風煮滿滿一壺!

豆子最好有中炒(不要太淺),豆子不要磨太細(我飛馬磨 4號),也不要煮太久!

(如果是用賽風煮,賽風過濾布要適時更換,上球流到下球時間過長,會影響香味.)
我是11/11活動開始當天去買的
最後買了

1.伯朗精選莊園豆兩種
2.家樂福牌

伯朗的才10/26製造,很新鮮
家樂福牌是委託開元食品製造的,11/3才製造,
我聞味道很濃很香,很新鮮,價格也便宜,應該掛它的牌子品質算中規中矩吧
所以就買一包試試看


我看其他我想買的豆子
Julius Meinl
7cafe(有三種)
Robert Timms
它們大約都出廠半年,雖然還在效期內(有的保存期限到明年年底,就是保存一年半)
我想這次就先試這三個了

基本上這次家樂福賣的豆子我覺得都不錯
從便宜到貴都有
製造日期都算新鮮
給大家參考

買滿500元又送一張50元折價券
等於再打九折



dieselman wrote:
我是11/11活動...(恕刪)


我有買過伯朗的,真的很新鮮,如果合味口,物超所值!

家樂福牌是委託開元食品製造的,有空在來試試!

開元食品在民國70年間,只接觸到他們的奶油粒,開元食品開始是做果凍.

開元食品當年創業也是很注重品質的,我想咖啡品質應該有一定水準!




clwu5724 wrote:
我有買過伯朗的,真...(恕刪)


我也是這樣想
畢竟不要侷限自己只喝哪種口味或品牌
現在就是多方嘗試啦
材料、煮法、器材,都有無限的組合

dieselman wrote:
我也是這樣想畢竟不...(恕刪)


開元我有到官網去看,咖啡豆一磅 300元上下,品質應該很好才對!

開元從它創業至今30幾年,已經不是我能想像的開元!

(30幾年前,我常去恩主公對面的開元做客.)
dieselman wrote:
我是11/11活動開...(恕刪)

伯朗的Blawan這支莊園豆,真的超級香,入喉強烈回甘,好像喝了一杯蜂蜜似的,比外面買一磅五六百還好喝
clwu5724 wrote:
喝了約 45年咖啡...(恕刪)

前輩喝咖啡時間夠久,小弟不才,喝了25年咖啡,心得還很淺薄.

說到摩卡,小弟偏好葉門產,烘焙度中淺 雖然BODY稍薄,但層次變化最為豐富.

巴西咖啡在以往另稱山度士,不適單飲,卻是調配基底豆的首選,味道厚實卻缺少層次感,坊間常搭配曼特寧簡稱曼巴.
因曼特寧帶有獨特青草味且Body也夠厚實兩者調合得宜可增加曼特寧的酸感,也增強巴西的層次.
近年來,精品咖啡當道,咖啡單品的極品不再只有一王藍山一后可娜,而新增不少新秀.
巴西咖啡的品質也有所提升,不再是昔日山度士的風格,有些單品表現頗佳,如達特拉或喜拉朵.

近年來,小弟接觸多為南美及非洲產區,巴拿馬 哥斯大黎加 瓜地馬拉 等莊園系列.
非洲偏好 西達摩 耶加產區 尤其日曬耶佳 艾瑞加很對小弟味口,已是日常用豆.

看前輩磨豆機及下豆方式跟朋友以往開店用法完全一致.想必沖煮手法也保有傳統風格.
有時跟朋友談起他開店煮咖啡的種種,甚是開心..
yuitng1121 wrote:
前輩喝咖啡時間夠久...(恕刪)


您喝了 25年,看您喝咖啡的心得豐富,也喝內行了.

我喝咖啡會資歷那麼久,是因為煮咖啡是我的工作.

年輕時在一般西餐廳工作,咖啡是偏向美式.(民國 58年)

那個年代大都以[帕扣累踏]方式居多,少部份才有用[賽風].

且那個個年代還沒有使用到鮮奶油,維也納咖啡例外. 一般都是使用三花奶水(罐頭).

鮮奶油的使用應該是在亞都咖啡(台北中山北路)開店後,才帶動使用鮮奶油替代三花奶水.

當年鮮奶油供應商為台農與將軍,開元奶油粒約是民國 70年後才出來的.

手沖式也是在亞都咖啡開店後,才帶動起來.

亞都咖啡還沒開店前(民國 60年間),在國賓飯店(台北中山北路)看過國賓飯店明園廳是用大布袋及 MJB 咖啡用開水沖,然後再一次將沖出來的咖啡再往布袋沖一次(既沖二次),在當年 MJB 咖啡算是高級咖啡豆,其它還有 SW 與麥斯威爾,現在幾乎看不到這幾個牌子.

民國 63年有幸在一家餐廳工作,每天要處理約 5磅熱咖啡, 5磅冰咖啡,幾乎都是手沖,非常少是賽風.

一次沖 10杯,使用 130公克咖啡豆,所以那段時間給我很大的進步,因為這樣處理一天要沖 20幾次.

看是想配豆或想嘗試不同溫度或不同粗細或不同火候(深淺)的豆等等的味道變化,都有很多的機會.

這段期間有次學徒帶我去一家日本師傅調理的咖啡店,將自己調配的綜合咖啡豆給日本師傅以賽風處理,日本師傅喝一口,當場吐出來!

後來日本師傅給我他的綜合咖啡,喝起來就像以數倍咖啡豆煮出一杯咖啡的味道.

民國 74年景氣不好,失業轉到一家咖啡廳工作,老闆所有的材料都向他認識的朋友(東山咖啡)進貨.

在那段約半年多時間,領悟到加黑豆的技巧(一般以蜜蜂咖啡店為代表).

後來在牛排西餐廳工作,開始了加黑豆的習慣,有一天同行(師傅)與某間咖啡商來做客人,同行喝咖啡後,跟我說:[不要毒死客人,咖啡太濃了!] 我說剛好阿! 同行回應我說 [3杯豆量煮一杯,不會太濃 ?]

在那當下,當場以一杯量咖啡豆,煮給同行看,並將煮好的咖啡讓他帶至座位與咖啡商討論,並附上一杯量咖啡豆.(此時讓我想到多年前,那位日本師傅給我的感覺.)

我那數年加黑豆的年代,每月經手過的咖啡約 700~1200磅,那段期間最多一天喝 20幾杯,喝到心律不整,那段心律不整的時間看到咖啡會怕!

現在年紀大了,咖啡越喝越淡了,只有偶爾會煮一杯較濃的咖啡來喝.

也約 30年不在職場工作了,對現代的咖啡文化,總感覺是過度包裝.

在我處理的咖啡年代,沒有莊園咖啡. 常使用的咖啡豆:巴西,摩卡,哥倫比亞,瓜地馬拉,羅姆斯達,漫特林,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卡,墨西哥等等.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