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htec wrote:降價幅度如此之大叫之前花9800買的人,情何以堪啊?! 不是降價幅度如此之大,而是台灣商人的"升幅"如此之大,叫人情何以堪!就像我們這次買的EXPOBAR,那些在台灣用76000買的人,差價高達2萬多,豈不捶心肝,
howard1204 wrote:不是降價幅度如此之大...(恕刪) 我來幫廠商說說話(我待過家電代理的公司)其實這種從國外代理的事業做起來也是很辛苦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台灣的市場規模"相對"小(或多或少)跟原廠談判進貨價格,他要看你喊的量,喊小沒power,喊大要背庫存機器進來要送檢,就算原廠支援機器,整體台數少,分攤負擔的費用就相對高一旦是代理進口,公司型態經營的人力(營運、客服)或其他成本就會有一定規模(沒有人可以請半個會計)當然賠錢的生意不會有人要做,開門做生意就是要賺錢差別只是賺多賺少,賺得有沒有良心,賺的讓消費者爽不爽咖啡機跟米國或支那的價差到底多少才合理? 我也不知道但是就我的經驗,只要不是迪家的或是菲家這種大眾化的品牌,或是不是國外原廠來台灣設分公司的在一年賣不了多少台的狀況之下,每台機器要負擔的利潤就會相對要高很多以EXPOBAR來看,一台七萬六,如果假設一年在台灣賣100台/每台毛利30%,一年大概賺兩百出頭萬(數字跟毛利率是我自己隨便猜,有比較精確的數字大家可以自己算)這個費用,要去cover一整年的經營成本,也是很辛苦(當然廠商一定會想辦法發揮綜效,多賣一些相關的東西提高營業額跟利潤)當然上面寫的是廠商角度的思維如果回到消費者的角度,同樣的東西當然是愈便宜愈好從支那運回來跟在台灣買差別最大的應該就只有售後服務跟維修吧可能專家如各位自己有能力處理,那這個差別就撐不起來那個價差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不過,我想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就會都去支那買台灣代理商愈來愈賣不動,最後這個品牌的代理就從台灣消失這些狀況不是只有在這種類型商品,是在各個領域都一直在發生阿廠商的課題是,怎麼在怎麼降低成本跟售價並且提高價值跟差異來留住消費者那我們消費者的課題是什麼呢??(阿...怎麼寫到最後這麼沉重阿...)
mirolee wrote:我來幫廠商說說話(我...(恕刪) +1+1+1光是安規每款就12萬了..還要養保固的維修人員.. 真的不好做阿所以有些代理商 乾脆不修水貨, 不然的話 大家都買水貨我想廠商很難解決這種差價/忠誠度的問題吧至於消費者的課題 簡單一句話: 貪便宜可買水貨 但是不要壞了上來哇哇叫! 超級討厭這款人
六萬七 wrote:於消費者的課題 簡單一句話: 貪便宜可買水貨 但是不要壞了上來哇哇叫! 超級討厭這款人 不是六萬七,是七萬六,要是不幸壞了,找代理商修那才會哇哇叫,他們開出的價錢會叫人受不了,不但賣的時候先賺一大筆,修的時候更是有賺頭,哪天代理商倒了,公司貨照樣變成水貨.我曾經跟正式的代理商買過法國進口的洗衣機,用了兩年壞了,請代理商來修(其實很多代理商也是外包,不會花錢自已養人),三請四請終於來了,說啟動電容壞了,換一顆2500元,我付了500元請他回去,我又找了其它的技術人員來修,也說啟動電容壞了,換一顆800元(其實那顆電容自已到光華商廠買才1百多),現在已用了十年了沒再壞過,從此我不再買代理商的東西,在現今資訊那麼發達的時代,說壞了找不到人修,騙鬼鬼也不信.無論在哪個國家開店賣貨,都跑不掉運輸,電檢,安規,打稅,行銷...這些成本,即使水貨商也有這些成本,不是說台灣有這些開銷,別國就沒有.頂多是量少,拿到的成本可能比較高,但也不至於高出那麼多,自已把價格訂的那麼高,買的人自然就少,把利潤訂合理了,買的人自然就多了,像這次從對岸買EXPOBAR的人,就我所知就不下30多人,不是沒人買,而是價差太大了沒人"肯"買.老實說,對岸的賣家要感謝台灣的代理商,要不是有那麼大的價差,我看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跑到對岸買.
mirolee wrote:以EXPOBAR來看,一台七萬六,如果假設一年在台灣賣100台/每台毛利30%,一年大概賺兩百出頭萬 以EXPOBAR來看,一台七萬六,毛利絕不止30%,對岸賣四萬三還有賺頭,您想,它的進貨成本是多少?台灣賣七萬六的毛利比30%大的遠去了.其實台灣的市場還蠻大的,就我所知,這一兩個月下單的就有30多人.只是代理商的市場不大而已.
是30%還是多少?到底賺多大?如果把我亂寫的30%翻倍成60%好了,在一樣的台數假設上毛利翻倍成400萬(當然你也可以設定台數是2倍或十倍,就不要在這個數字上折騰了)這樣在經營公司上扣去成本真的還賺很多嗎??如果有一個PM、兩個業務、一個技術人員,再加上一個綜合人力作為其他全部的事算他五個好了用平均4萬塊的薪水去算,光一年13個月的薪資成本就260萬了其他勞健保、退休金提撥、辦公室軟硬體等等的開銷,我想這個生意其實也賺不了多少錢的當然就要看這家公司還有其他生意的收入,還有他對於這個產品的營收設定不過,我想以最近在板上看大家對於對岸EXPOBAR購買的興趣我想即使不要賣七萬六,賣六萬七少個九千,大家算一算就還是會去對岸買吧我想他們賺多少,可以不用再討論了,因為我們沒有人知道正確的數字,我提供的是一個思考的方向台灣的代理商要賣多少錢? 生意跑掉(不管去對岸買或是買別牌)結果應該也是她自己要承擔的所以我說,代理商有他要面對的課題,但是我們消費者也有我們要去面對的課題另外,講到維修的部分很多原廠或代理商在維修這個面向的收費的確是高的但是基本上電器都有"保固"這一項,這也是經營上的成本不論他是自己養人備零件或是外包給專門公司但是這同樣是一個兩面思考的議題其實台灣人真的不是很重視服務的價值,包括廠商跟消費者我常常聽到如Howard提到的"一顆電容XX元,他要收我XXXX元"如果是保固內,我想廠商一毛錢都不該跟我收,因為他已經算在購物成本裡但是回過頭,如果不是在廠商責任的保固裡,我們其實不太應該去用"零件的價錢來計算"一個技術員我們算他一個月22K,一個月20天每天9小時的工作這個人力光薪水一個小時的成本是122元,到府上交通來回連檢測施作算3個小時當然我們一樣要算這個人背後的成本,但這只是基本的成本,那技術的價值呢?台灣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很多人自己有能力檢測跟施作,那真的很好但是也不能就因此,把人家的技術當作不應該計價收費的付出(前提是非廠商責任跟保固)不過,其實問題也就在這邊,台灣很多廠商的維修服務讓人嫌到流口水例如我最不喜歡SONY維修的新宇科技,手機拿去永遠只會跟我說他們檢測沒問題接下來就是說可能是裝了某個APP影響所以重灌,然後讓我看重灌後正常運作的狀態那不就意思是我什麼都不能裝,保持出廠時的狀態就好了嗎? 這真是見鬼了所以回到我前面說的這也是兩方面的課題廠商要拿得出人家願意付得下去錢的服務跟維修品質而消費者也要學著接受花錢購買人家的技術服務自己有能力? 這真的最好,錢都省下來了,也不用受氣這也就是美國為什麼很多人自己都會修水電跟木工等等的技術,因為人工跟技術太貴了Sorry樓主,我把樓弄歪了,就此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