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moondance wrote:
最外圈那一層不能沖掉...(恕刪)
現在外宿房間小小的
已經快被我塞爆了
大台的磨豆機真的放不下XDD
沖外圍是手很癢看到那圈卡在上面就想要把它沖下來

看來已後要多注意了
RR wrote:
雖然本身偏好espr...(恕刪)
CoCoandMay wrote:
可以參考一下這個影片...(恕刪)
土豆仁529 wrote:
?用布沖個人用咖啡 是不是濾紙比較實際也衛生.
?1~2人份以下的咖啡粉量對手沖來說是高難度之一 = 幾乎沒有時間去想的就要沖完.
x外圍至內層底部的落差很大: 懸崖般 = 水注力道過大, 水注直徑偏粗.
x底部完完全全乾扁沒有泡泡藏在其中支撐出棉密感 = 注水速率完全超過咖啡的吸收與釋放速率
o看最外層一開始幸存的泡沫 咖啡豆健康不錯
o看底層乾扁的圖樣中還尋得到勻稱的軌道狀 = 手很穩.
**
下圖是自己用約4~6人份濾紙, 沖1公升咖啡的記錄照. 量多點划算, 冰起來配牛奶喝. 豆量多少不記得, 但不會多於69公克.
先是小區域慢慢攪和, 等熟了之後, 按照當下液面底下的流動感跟上之後,一路滑行, 高調結束在圖中的左下角.
niccin wrote:
他應該是使用法蘭絨布...(恕刪)
土豆仁529 wrote:
1~2人份粉量少, 時間短, 容許失務的空間自然小. 所以我最怕沖小份的咖啡.
2.5分鐘的時間, 從第一次潤澤粉面之後, 開始輕輕的細水接觸, 靜靜的等待咖啡的吸水能力與受熱後反彈期的出現.
烘焙咖啡豆也是一樣, 它有一個突現的爆炸期, 就是說很會吸熱,
一旦吸收到保和, 瞬間會非常無法形容地 雀躍, 活潑起來.
沖泡同理, 等待時你只能用最最小量的水透過熱力來傳送並等待它的信號, 一旦確定後, 就要馬上用快的手法跟上它的舞步繞行整個你認為該有的速率.
最後收尾.這是我的手沖三部曲, 或是奏鳴曲式的手沖概念.
等待期有時長短不一.
受限於135cc/杯, 快速反應期往往又太短暫, 不小心水量就過頭了.
後面相對於前兩段的重要性, 收不收尾倒還好.
我在家沖單人份是要命的煩, 錯過的比沖好的少.
2.5分鐘內還能想說該怎麼樣沖, 以我慣用的上述模式來說, 都已經頓點了.
*
水量大自然把內圈推平了.
到後段用大水收手, 這我不推薦, 除非前段有蘊釀留伏筆, 否則大多咖啡裏帶水味過重.
*
我多是上班要喝咖啡,
下班有時休閒或上網也喝, 休假時也喝, 往往想喝時還要準備東西沖泡感覺不便,
於是就沖1公升擺在冰箱中冷藏, 大概兩三天沖一次,
要喝時添點牛奶, 隨手都有...咖啡豆是很值得感謝的果實,
沒錯我用的就是1.2公升Kelita細口壺.
記得以前營業用途有Melita近3公升的鳥嘴壺.
niccin wrote:
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1...(恕刪)
土豆仁529 wrote:
這裏的確有一個分岐點...(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