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烘焙咖啡豆,關於升溫曲線

參考國外烘焙大師ROR曲線 實測(楊家.半熱風)
一個禮拜後 2種曲線
皇后莊園日曬豆 同樣225度出爐

烘焙教室 火力50->80->120->150
風味:尾韻有酸澀感

遞減ROR 火力140->120->100->80
風味:尾韻 順口 BODY優 甜感佳

一開始 中大火 反而 不酸澀
跟 傳統上的觀念有衝突...小火悶蒸 真的有用嗎?

還剩下 2種ROR曲線 要測試看看
一火到底
山型曲線(美納反應區.適合開大火催香???)

烘豆 沒遇上對的 seafood 真燒錢啊 ~"~


tommy0915909 wrote:
一開始 中大火 反而 不酸澀 XD
跟 傳統上的觀念有衝突...小火悶蒸 真的有用嗎?


傳統這個東西是哪裡跑出來的 ?

台灣的特色就是東湊西湊然後四不像 ..

喜歡不斷的調整火力跟調整風門
我一開始也一樣, 前段要小開風門, 轉黃後中風門, 一爆後全開
火力也會跟著風門而改變 , 看這棟前5樓的文章就知道了

我看過最奇怪的就是在一爆的過程風門是不斷的全開全關 (間隔大概15~30秒不等)

所以你提到傳統 我還真不知道是什麼 ?
文獻上比較水份蒸散通常以烘焙節奏來對比,例如HTST/LTLT,如附圖,加減參考看看


trident2000 wrote:
文獻上比較水份蒸散...(恕刪)


感謝分享

但是小弟完全看不懂英文 ..

只看到烘焙時間 ....

但是前3分鐘的確是水分脫離的最佳時機 ..
FZ6盧魚 wrote:
感謝分享但是小弟完...但是前3分鐘的確是水分脫離的最佳時機 ..(恕刪)


想起之前有人提起,先用微波爐脫水
我一直覺得,如果不嫌麻煩
先用微波爐微波3-5分鐘應該是個好主意(可惜我沒有微波爐)
主要除去非結晶水

微波爐的好處
大部分能量被水分析收,穿透力佳!


KCLin0423 wrote:
想起之前有人提起,...(恕刪)


可是這樣在量產上應該是 ... 很麻煩

所以還是儘可能的在轉黃之前帶走更多的水屬性物質

相對大的火力 / 相對大的抽風
剛 跟國外烘豆師(在台灣開業的) 聊天 有點辛苦
因為 英文有20多年沒用過 都吐還給老師

確定 也採用ROR遞減

但 風門控制 沒問到詳細 ~ 英文要用到時 方恨學得少

目前 4公斤半熱風 進豆2KG 預熱180度C 53RRM
MY火力大小~
回溫點150(早期用過200) 轉黃120 風門右1~右2(正壓)
180度100 -->1B結束 90或80 風門左1~左2(負壓)
接觸2爆幾秒下鍋 大概16分鐘 風門左3

結論 : BODY不錯 但 味道 有些許苦味+煙燻 蓋過 甜味(風味)

網路上 看到 Probat 說是"負壓設計"???

有高手 可以分享一下~全程 風門要如何操控(接觸2B)才不損耗風味&不增加苦味

在想 初期火力 有需要開到200(中大火)???
------------------------------------------------------------------
假日 要去觀摩 外國烘豆師 如何操爐 ~ 再偷偷學習
他說到 400g 跟 2kg 烘時 煙量大小差很多 風門控制就...




 



tommy0915909 wrote:
剛 跟國外烘豆師(...(恕刪)


你怎麼不先試看看風們全程半開不要去動 ...

動來動去看的我頭暈暈
想請問是在哪?
我也想要去觀摩一下。
心得分享 ~
今日 觀摩 外國烘豆師 烘豆
順便 研究烘豆機 與 國內 大廠 有何不同處~

只能說 嘆為觀止 打破 以往的刻版印象
5KG烘豆機 能烘300g 且花20分 烘至216度
色澤均勻 沒焦味 味道乾淨 順口

第二爐 烘3公斤混豆 接觸2爆 230度 只花12分鐘
不論手沖 或 濃縮咖啡 無碳焦味.滑口.有甜會回甘...風味平衡的美妙

取豆棒 取出時 能看見 煙往外跑 也就是 小風門(正壓)
接觸1B 或 煙霧+銀皮多時 才短暫開大風門

發覺 一個秘密
火力調整 外國烘豆師 完全沒在看壓力表
只看 火 與 鍋爐 的距離 ~ 他說了一句 操作越簡單越好
--------------------------------------------------
回家後 調整 火排與鍋爐間距 & 轉數
馬上 憑感覺烘 300g 與 2kg

風味 終於 ~ 有達到我的理想範圍內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