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烘焙咖啡豆,關於升溫曲線


FZ6盧魚 wrote:
反覆測試到銀皮可以順...(恕刪)


這兩天在修理烘豆機的抽風馬達,因為趕貨所以有三、四鍋是在沒有風門(無抽風)的情況下進行。
很意外的,成品沒有澀味、煙味,基本的風味也不差就是平了點少了香味、鮮明的風味;甜感稍增有點悶感,銀皮都變成小細屑積在桶內與掉落銀皮抽屜內。火力與ROR成正比,說明風門持續開啟確實會讓曲線形成類拋物線的逐步減少(控制爐溫)。
而經烘豆機廠商裝設濕度計與壓差計測試發現風門大小並不影響豆內脫水速率,因此我推測脫水速率基本上取決於火力。

風門的主要作用在於控制對流熱,而對流熱過大,反而使越接近豆表水份愈容易脫離、乾燥,或許反而使熱能較難以達到豆芯。
而適當的對流熱卻有助於微觀下的咖啡豆形成層次感與豆表香氣。
當然,上述原理只是小弟腦補,難以釐清實際上發生的變化,不同烘豆機也會有不同結果,但此現象僅回報各位做為參考。

FZ6盧魚 wrote:
火力不知道該怎麼說會...(恕刪)


回溫點35秒就到真的好快

是否鍋壁太薄了?火上去豆子還沒吸到足夠的熱

溫度就回彈了?

請問你入豆火是關著還是開著?大小?

大頭笨蛋 wrote:
回溫點35秒就到真的好快

是否鍋壁太薄了?火上去豆子還沒吸到足夠的熱

溫度就回彈了?

請問你入豆火是關著還是開著?大小?(恕刪)


RF200 300 鍋壁都很薄 .. 續熱效果非常差 散熱效果非常好

關於入豆我有幾種作法

1. 達到溫度後 -- 關瓦斯 -- 入豆 -- 回溫點"快"到了 -- 點火 , 反彈點會拉到50秒以上
不點火永遠不會反彈 所以這個方法我已經不用了

2. 達到溫度後 -- 轉至最小火 -- 入豆 -- 回溫點到了 -- 正常火力 , 反彈點會在40秒以上

3. 達到溫度後 -- 入豆 -- 回溫點到了 , 反彈點會在35秒以上 (不動火)
我現在是用這個方法 , 如果要調節回溫點的位置 , 就是從入豆溫下手


FZ6盧魚 wrote:
RF200 300 ...(恕刪)


了解了 蓄熱真得不足

拉高溫入豆表面封死 水氣拉不出->生 澀

低溫入豆回溫點又太低

看來.....還是換機最快了
bradytan wrote:
這兩天在修理烘豆機的抽風馬達,因為趕貨所以有三、四鍋是在沒有風門(無抽風)的情況下進行。
很意外的,成品沒有澀味、煙味,基本的風味也不差就是平了點少了香味、鮮明的風味;甜感稍增有點悶感,銀皮都變成小細屑積在桶內與掉落銀皮抽屜內。火力與ROR成正比,說明風門持續開啟確實會讓曲線形成類拋物線的逐步減少(控制爐溫)。


你的經驗對我來說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之前有在某部落格看到這段話

烘豆其實越單純越好,「我一火到底,風門全悶到底,一爆後開一點點。」
之前他聽人家說有不能悶太久會有雜味,結果烘的全悶又開,看豆子快黃時又會把風門擺中間,
搞來搞去最後還是有雜味,「我後來發現雜味根本和風門沒關係,豆芯沒烘熟才會有雜味。」

-------------------------------------------------------------------------------------

bradytan wrote:
而經烘豆機廠商裝設濕度計與壓差計測試發現風門大小並不影響豆內脫水速率,因此我推測脫水速率基本上取決於火力。
風門的主要作用在於控制對流熱,而對流熱過大,反而使越接近豆表水份愈容易脫離、乾燥,或許反而使熱能較難以達到豆芯。
而適當的對流熱卻有助於微觀下的咖啡豆形成層次感與豆表香氣。


這好像也可以解釋有些大廠的烘豆機風門是固定的 .. " 設計上的整體考量這樣就是最優化 "

不過大家還是偏好可以調整的居多, 可玩性高

所以我就是把抽風大小固定在3 (0-1-2-3-4-5-6), 在上下0.5的範圍調節升溫速度

大頭笨蛋 wrote:
了解了 蓄熱真得不足

拉高溫入豆表面封死 水氣拉不出->生 澀

低溫入豆回溫點又太低

看來.....還是換機最快了


也還好, 因為偵測點若沒有讓豆子打到是空氣溫度, 所以熱機僅是參考用 ..

還會搭配空燒的味道來判斷是不是燒過頭了

回溫點都會在70~85這個範圍, 看豆子狀況

FZ6盧魚 wrote:
你的經驗對我來說有很...(恕刪)


個人是覺得適當的風門(固定)應該是商業烘豆機較好的配置,全程的風量個人覺得有可能經由曲線圖的積分可取得所謂的"適當風量",但正如您所說,設計成可調整風門對於操爐的樂趣是很重要的,對於不同的豆子也可以適度的人為調整風量。

的確,芯的熟成是決定有沒有雜味的關鍵,所以可能與火力相關,又,一火到底的成品其實有時也很不錯,這部分應該就要觀察ROR來決定"適當火力"。

目前傾向於盡量減少火力調整,因我發現火力的頻繁調整對於風味的提升並不會有好處。
供參考。
曲線想要平滑漂亮,
反曲點溫度要高時間要慢,
一樣的機器只要把感溫探針從1mm換到3mm就可以。
曲線紀錄拿來自我檢視調整很重要,但是要瞭解量到的到底是什麼。

javatw wrote:
曲線想要平滑漂亮,...(恕刪)


RF300的老板也是跟我提過這件事情 ..

所以他說 重視追曲線的千萬不要買我的機子

曲線可以參考 , 溫度線也可以參考 , 1mm / 3mm 靈敏度差很多

重點是知道自己在烘什麼就好, 不是烘曲線 是烘咖啡

FZ6盧魚 wrote:
RF300的老板也是...(恕刪)


我也問過,老闆說長期玩家作曲線記錄一定有幫助,只是不希望一般人一味追求跟線,
老闆有推薦MS6514+開放軟體其實一般人都可以負擔,
曲線的紀錄可以讓自己回頭檢視,但是單看別人分享的曲現回溫點幾度是沒有價值的。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