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機身也能有很不錯的出品,陸續由1Z-x1 1Z-z1升級至Helor的108。
後來是因為受不了108的粉杯在磨的時候容易脫落噴出去,又入手了1Z的E系列
1Z-E不論在手感 刻度調整及出品上都已經很滿意了 唯獨在研磨義式粗細的時候
因為過於省力 圈數增加不少反而對手臂的負擔更大。
剛好那時新出了一款跟M47同樣刀盤的JE PLUS,就想說讓它們各司其職,義式
以及手沖分開研磨,JE PLUS也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在細研磨的表現上很不錯。
不過換換病又發作了 一直對1Z沒有辦法更換刀盤覺得很可惜,想當初不論是X1
還是Helor都有義式手沖刀盤可以選擇,用久了也不怕刀盤鈍了還可以買新刀替換。
於是看上了某寶號稱能夠全段研磨的夢幻刀盤,買了磨豆機又再加購了一組刀盤
想說未來能夠替E換上,可惜這次的經驗沒有到很好,連我Y3無底濾杯的粗細都
無法勝任,不知道是不是單一個案,不過在手沖刻度上還是很不錯的,細粉率極低。

一直都很希望在家就能喝到很不錯的咖啡,特別是本人也很喜愛牛奶咖啡
但由於家不是在什麼大城市 ,外面的拿鐵十分容易踩雷,所以自己每天煮一
杯拿鐵還是必須的。

因為家裡的空間上以及預算的考量選擇了1Z的Y3配上CX-25P,雖然這個組合沒有辦法
跟那些專業咖啡館相比較,但自己在家喝還是非常享受的。
Y3對我來說非常的合適,當初購買了膠囊的適配器,在出國或想換換口味的時候會派上
用場,不過可惜沒有Nespresso的可以使用。

金屬粉杯在清洗的時候有點麻煩,個人還是偏好無底跟塑膠粉杯,塑膠粉杯在做淺烘焙
或是放的比較久的豆子的時候會有些幫助,而無底就比較像義式咖啡機一些了。
雖然CX-25真的滿厲害的,但對我來說還是有些麻煩,加熱的過程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
間,而且好幾次因為沒有注意,壓力太高被卸壓的聲音嚇到了。

後來開始研究起手打奶泡,雖然要洗的東西更多了,但是整體的作業時間縮短了不少
而且更安全了。
奶泡機在拿掉了裡面的打奶泡用的彈簧後,就只負責加熱牛奶而已。

同時熱水熱牛奶
手打奶泡就是所有東西都要溫杯有點麻煩...

Y3無底壓出來的濃縮,佈粉沒做好有點亂噴了
不是深烘焙的油脂不多 但還行

開始打奶泡,目標長高1.5公分左右,大概是從最上面打到最底下3次,
再來就不要超過牛奶液面 30~40下其實就可以了,但我都會打到70左右
從液面下打到最底,個人覺得速度越快牛奶跟奶泡的融合度越好。

長高的幅度不少

打好的奶泡其實不太需要敲了

完成後就是一杯還不錯喝的拿鐵跟一大堆要清洗的器材
歡迎同好們討論自己在家是怎麼煮咖啡的
如果可以我還是很想放一台GS3跟HG-1在家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