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分享這1年半以來手沖咖啡,沖煮用水的心得。
BWT Case 1.
公司RO飲水機冷水經由BWT鎂離子濾芯後,煮開沖煮。
BWT Case 2.
公司RO飲水機熱水經由BWT鎂離子濾芯後,煮開沖煮。
因為濾水壺、濾芯都是塑膠的,RO熱水有加一些冷水調到約70℃左右(猜的,沒有實際量)再過濾。
上面兩個方法,以case 2沖煮起來我較喜歡。
BWT濾芯我設定8週換濾芯,每週沖5天,1天最多沖2次,一次水量大概950 ml。
上面更換時間設定下,在後期接近換濾芯時間時,「好像」會有衰退問題,
沖起來「好像」比較差一些,不過無法確定是不是心理作用。
但是最近遇到困擾,就是每一顆濾芯的過濾品質我認為有差異,
有些濾芯OK,有些濾芯感覺沒有任何改善,就像直接用RO沖一樣。
於是最近2個月又開始自製配方水了。
配方水recipe是參考:
配方recipe
風味走向圖:
配方recipe風味圖
直接敘述重點,
我是基於SCA optimal 配方下做一些小修改。
1. 配方
將配方濃度稀釋,原recipe下,使用時是 1000 ml 的水 + 1ml 配方水,
這個配方水濃度太高了,
一般環境下放了1、2天後配方水就會開始結晶,放愈久結晶愈嚴重,
所以我將濃度稀釋成使用時為 900 ml 的水 + 9ml 的配方水。
原配方調配為:
配方水:167.3g瀉鹽(硫酸鎂)和67.3g小蘇打(碳酸氫鈉)加入1000ml的蒸餾水(用RO替代)。
放久會結晶。
使用時為1000 ml 的蒸餾水 + 1ml 配方水。
我修改為:
配方水:10.0g瀉鹽和4.0g小蘇打加入600ml的 RO。目前放了2個月,沒有結晶情況。
標準SCA optimal 使用時為 900 ml 的RO + 9ml 配方水。
2. 使用方法
利用TDS筆做監控。
900~950 ml 的RO水,TDS量測約5~10 ppm。
每加入1 ml 配方水,TDS約上升10 ppm。
加入3 ml 配方水,TDS 約 40 ppm,咖啡會較酸,味道較單一。
加入6 ml 配方水,TDS 約 70 ppm,咖啡酸度稍下降,味道較有層次。
加入9 ml 配方水,TDS 約 100 ppm,咖啡酸度再下降,味道變的複雜些。
以自己習慣買的店家豆子(已經熟悉了,單品淺焙、淺中焙),沖煮手法如果完全不改變,
風味較好的(中高價位),偏好加入 6 ml 配方水。
風味較單一無變化的(低價位),偏好加入 3 ml 配方水提高我較喜歡的酸值。
目前蠻滿意的,搭配習慣的手沖手法味道穩定。
而且配方水成本超便宜。1整年應該不到100元。
剩下就是找時間慢慢消化庫存的BWT鎂離子濾芯了。
DIY Water Recipes: The world in two bottles
we543543 wrote:
我後來將瀉鹽和小蘇打(恕刪)
到是沒想到濃縮配方分開成兩瓶來處理,
變化可以更多,感覺還不錯,改天來嘗試

不過依照我貪圖方便的個性,用了這個方法,
我一定會去買一支定量滴管來搭配使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