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何謂商業豆

剛剛發現一個好問題

一直以來對於低價咖啡豆都稱商業豆商業豆,雖然認為商業豆也還不賴,但也沒特別去想它如何被賦予商業豆名稱...

是品種嗎?是評鑑的嗎?是被挑剩的嗎?
2018-10-09 10:2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商業豆
延伸, wrote:
剛剛發現一個好問題一...(恕刪)


我終於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麼了
就是商業豆嗑太多
剝削農民阿哈哈哈哈哈

你當然可以多喝一點





延伸, wrote:
剛剛發現一個好問題...(恕刪)


如果你也看過另一個好問題,你就會懂了...

一樣是鮮奶,標示"營業用"鮮奶
成分卻不是100%生乳


一般稍微能喝的豆子,一磅約300.400吧
商業豆常看到都是1公斤,200.300左右,批發量大更便宜
就『商業』字面意義... 只要是買賣都稱之商業吧...
在好奇心驅使下,想了解普通咖啡店的普通義式配方豆,與精心烘焙的義式配方豆差距有多大。

就借用親友所開之咖啡店名義,去他們購買豆子的其中一家批發商那裏買義式配方豆(一般咖啡店使用的普通義式配方豆),每磅非大量批發價不到200元。

豆子看起來沒有星巴克或Costco的espresso豆那麼黑,算正常咖啡色,也不會有發亮的油脂。以16g用半自動E61的機器下去萃取32g(9 Bar 25-30秒),再加上打很綿密的牛奶(Costco購買的義美全脂)成為250ml拿鐵,喝起來味道近似星巴克拿鐵(但因奶泡比星巴克好更綿密,所以整體口感更好)。

但這樣的早餐拿鐵喝完,約半小時候就會感覺胃酸比較多不太舒服。

我嘗試將這豆子混入小豆老師的義一配方,成分各佔50%,這樣沖煮出來喝了就不會有胃酸較多不舒服的感覺了。整杯味道就會變得比較不死,多了一些果酸與甜味了。

以上是我自身某商業豆的經驗分享。

mark0826 wrote:
一般稍微能喝的豆子,一磅約300.400吧
商業豆常看到都是1公斤,200.300左右,批發量大更便宜

我曾經跟一家批發商買過他們的豆子
用摩卡壺煮出來的咖啡後
那摩卡壺整個清洗感覺是油油的
如果去買一般代烘的豆子
沒有產生這麼多油脂出來
延伸, wrote:
剛剛發現一個好問題...(恕刪)


商業豆大多B to B

非商業豆大多B to C

但是那是比例問題

不是絕對


其實應該叫商業用豆才對

商業用豆多半是用來沖煮給客人喝賣錢的

liaokp wrote:
我曾經跟一家批發商買過他們的豆子
用摩卡壺煮出來的咖啡後
那摩卡壺整個清洗感覺是油油的
如果去買一般代烘的豆子
沒有產生這麼多油脂出來...(恕刪)


對豆子研究不多
我喝咖啡只喝感覺跟看價位(半磅200-500是我能接受的區位)

我是用半自動義式機,小飛馬磨豆機
COSCO的星巴克豆子,人家送了2包,這應該就是商業豆
磨完粉盒上沒什麼靜電,黏的粉不多,粉感覺比較濕(油),也比較黑

同事有認識代烘的,現豆現烘很新鮮,我買一磅700的
看起來豆子很乾,色澤是淺咖啡色
磨完粉盒整個吸滿靜電,粉飛的到處都是,很難清

可能是烘豆的方式不同吧
我喝起來感覺,現豆烘的比較香,星巴克的比較焦一點,有點苦味
現在很多資訊都可以上網Google得知,猜想為何叫做商業豆,應該是由國外用辭翻釋來的,而它的對應名辭是Specialty coffee,國內喜歡把它翻成精品咖啡。
至於什麼是Specialty coffee(精品咖啡)上網去Google應可得知。

我在此倒是想表達一下個人看法。

商業豆可以說是量最大的咖啡豆,量最大所以價格普遍便宜,而價格便宜並非它品質不佳,而是因它生產量大,且同質性高,價格不容易提高。

相反的,所謂的Specialty coffee(精品咖啡),是經過一定的條件篩選過濾才能稱之,所以量少價格高。

而這些所謂的精品咖啡,因為對照的就是產量最高,味道存在已久的傳統口味咖啡,所以產量較少,口味較俱區別度的莊園咖啡,就趁此混充精品咖啡,在近幾年大大走紅,價格高漲。

其實現在買到的莊園咖啡,其實絕大多數也沒達到精品咖啡的標準。

其實如同寶石等級分級,你得承認老外對行銷很有一套,不過如同其它食品口味,有自信的台灣人,不一定要認同。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