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市面上有沒有可控流速的espresso機?
要煮出濃縮咖啡,有研磨度/填壓力道/咖啡餅厚度/水壓水溫等因子.
如果有精準可控流速,是不是就不需太在乎填壓力道這控制因子?
找到類似的只有,
CX-25P,
加壓雙層濾杯(EES200),
J大改RO鵝頸控制,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40&t=4463760&p=15
艾德華仔 wrote:
前因後果,反客為主。...(恕刪)
只是好奇,
既然有PID雙鍋爐熱交換恆溫沖煮頭的義式機,
也有電子量測加壓填壓器.
為什麼不加個PID可控流速的出咖啡口(偵測出咖啡的壓力溫度作流速改變),
這樣不可控的變數就更少了,也許還能cost down些.
就算反客為主應該也可多少填補前端的不足.
假設有台義式機類似EES200,有著不太穩定的水壓和溫度,
若加裝PID精密流量控制器不知是否可以達到高階義式機的水準?
市面上似乎沒有這類的機種?
而非控制流速...........
如果 您想要更簡單的機器,挑選 膠囊機 準沒錯 !!
weird@ wrote:
不知市面上有沒有可控流速的espresso機?
要煮出濃縮咖啡,有研磨度/填壓力道/咖啡餅厚度/水壓水溫等因子.
如果有精準可控流速,是不是就不需太在乎填壓力道這控制因子?
找到類似的只有,
CX-25P,
加壓雙層濾杯(EES200),
J大改RO鵝頸控制,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40&t=4463760&p=15
...(恕刪)
艾德華仔 wrote:
流速在正規espresso...(恕刪)
只是好奇想從工程角度討論看看(espresso發明人據說是有工程師背景),
雖然大多數人只想喝杯咖啡而已.
義式咖啡的萃取過程已有百多年的歷史卻沒甚麼太大的變化.
現代的高階機種也只是將傳統控制變數控制得更為精準,萃取流程依然沒有太大變化.
像是相機幾乎全面由底片機轉為數位相機也不過短短十多年而已,
早期由專業攝影師才能達到的結果也變得普遍大眾可輕易達成.
許多視聽器材也都逐漸轉為電腦數位控制,可得到更精準地控制更滿足人們主觀享受.
流速在espresso標準萃取流程或許是結果,但對杯中的咖啡而言依然也只是個萃取流程.
這些年有所謂的加壓濾杯機種(低階半自動全自動)及膠囊咖啡機出現,算是粗略地限制流速.
可看到有較大的容錯率與更簡單的操作,雖然得到的咖啡尚不盡令人滿意.
電腦化控制在烘豆機上已使用得越來越頻繁.
PID流量控制器也早已頻繁使用在許多地方並非甚麼高科技.
簡單的想法是如果能根據萃取時濾杯中條件精確控制流量,
或許可簡化義式咖啡機的成本並更容易得到一杯好的咖啡.
然而.....家用 義式咖啡機 為了降低其使用的門檻,才會設計出 加壓式的粉杯,在一般的砍豆機 或是美式咖啡的 磨豆機,都可以萃取出 Crema, 如 EES 200 所萃取的咖啡液 就是使用 雙層+單孔 的加壓式粉杯來達成。
當然..... 還是有許多人 改成無底手把 +一般的義式咖啡機 所使用的多孔式粉杯。 拿來同時比較時,就會瞭解其差異性。
51mm 三種不同的出孔的 咖啡粉杯。

51mm 單孔出口的 加壓粉杯。(雙層)

51mm 底部為 多孔出口的加壓粉杯。(雙層)

51mm 底部 多孔出口的粉杯。

最近...... 朋友送給我一台 他不用的 義式咖啡機,是 Philips Saeco ,在測試 咖啡豆的研磨刻度的時候,也發現..... 這一台不管在粗細的咖啡粉,都很容易萃取出 類似 Crema 的咖啡液,為什麼 說 "類似"呢 ? 我相信在前半段的咖啡液,是有 Crema 的,但是..... 後段的咖啡液,比較像是泡泡。 這個跟 全自動咖啡機及 膠囊咖啡機的咖啡液 比較相似。
就是因為 萃取手把的設計,來增加 萃取出 Crema 的簡易度。







這裡有一段影片說明其原理。
萃取手把 的比較: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