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喝過兩款單品
舊式標題上的那兩款
就我個人能分辨出兩者的不同處嗎?
真的很難對我來說
我只能分的出在乾香與濕香有不同
可是喝下去的感覺味道
好像差不多
有蛇們訓練方式可以讓我可以更明顯感受道不同嗎??
我想想看 wrote:
最近喝過兩款單品舊式...(恕刪)
說出了許多想入門品嚐咖啡的痛.明明兩款價位差很多的咖啡,為何喝起來口感差不多,是個人因素嗎,還是咖啡本身的問題? 個人覺得兩者皆是,但通常後者大於前者. 事實上味覺靈敏度是可以訓練的,但應排除破壞味覺的習性,如抽煙,重辣,過燙等.有了正常的味覺,才能比較輕易地分辨較細微的味覺. 關於咖啡豆,先排除咖啡混豆及劣等豆的問題,而最能表現出咖啡差異的烘焙程度應在中度烘焙左右,約是一爆結束到二爆間,但即使是中烘焙,不同的手法及下豆點,還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只是難度很高,不在此討論.台灣業者及消費者大多比較喜歡中深烘焙進二爆比較不酸的咖啡口味,但相對地酸香物質也損失較多;若追求所謂精品等級,而只烘到一爆中即下豆,則因蔗糖與酸香風味未轉化完全,喝起來則如酸果汁的表現,差異也不大.如果咖啡烘焙過深,再加上不新鮮,那只會剩下軀殼,毫無內容可言,一般人根本無從分辨不同咖啡間的差異.若咖啡為中烘焙且新鮮度佳,建議用較低的水溫(如85度C)來沖煮,可保留較多的酸香物質,減少苦因子的萃取,飲用時溫度也不要過高,可以比較容易分辨出咖啡豆產地的"地域味"!
肯亞AA是肯亞的分級法,只保證豆子的大小,無關莊園別及品種。但不見得豆子大就一定比較優,還是得以杯測為準。AB或PB不見得比AA差。一般而言,肯亞的咖啡帶有明顯的莓果類氣味及比較明顯(有的人說銳利)的酸味,口感較為複雜,和中美洲的清爽口感剛好是對比。
以上,雖然產地有它們一般普遍的特色,但莊園及品種別才是影響精品咖啡(不是指商業等級的咖啡)最大的因素。若只標「薇薇特南果」或「肯亞AA」,而沒標明莊園別,那那一隻豆子比較優或其明確的特色就不見得看過就算數,喝過比過才能見真章。
是中南美洲瓜地馬拉的一個產區該產區內有許多莊園
肯亞AA
肯亞是非洲的一個國家 AA是等級分類
產區的氣候風土
莊園的發酵處理
品種(鐵皮卡.波旁.帕卡馬拉.藝妓...)
烘焙深淺
烘焙時是否刻意去調整豆子的各性(譬如酸的豆子把酸磨掉)
這些都會讓風味有很大得差異
所以要是講究起來這兩個是不好比較的
不過若是單純的只是要分出兩隻豆子的差異性
(不考慮風味.)
可以用簡單的杯測方式
準備三個杯子
兩個杯子放肯亞
一個杯子放微南
當然啦抓味道會要有一些方法
比如用咖啡漱口
漱完口後鋪在舌面慢慢吞下去
之後再閉起嘴巴咀嚼口腔內空氣(邊舉嚼邊用鼻子呼氣)
這樣會比較容易抓到味道和口感
或者搭配堅果或水果也會比較容易分辨出味道上的不同
(每支的豆子有適合的或是不適合的味道搭配.)
例如堅果會比較適合微南.而水果會比較適合肯亞
一些經驗供樓主作參考
也覺得不管非洲或是中南美洲的豆子,
水洗的或是日曬的,
豆子磨開的乾香氣聞起來都只是 "咖啡" 的味道而已,
沖煮後的咖啡濕香氣也幾乎沒有不同,
喝起來也完全分辨不出來,
而且本來對淺焙的果酸還很不能接受哩!
但是當我喝了十幾次後,
把人家說因為咖啡是一種果實,
所以有著自然的果酸的想法慢慢植入心中後,
從此開始喜歡上淺焙咖啡的風味.
而且我開始天天喝手沖咖啡的時候,
經常喝的是椰加雪菲,
除了喜歡這風味之外,
也想說可以增加對這豆子的熟悉度.
因此我也幾乎都買同一的店家的豆子,
所以能降低變因,
讓自己從經驗中累積對咖啡風味的辨識.
但是雖然說都是喝椰加,
但也常常日曬或水洗豆交錯著買,
再加上不同的莊園,
其實也算不斷的嘗試不同風味。
直到現在,
我若是要試不同的店家的烘豆特性,
也常從椰加雪菲先嘗試,
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判斷新店家值不值得持續購買....

所以我是建議可以找個自己可以接受的店家,
持續喝一陣子的薇薇特南果 (因為價格應該比肯亞低一點),
然後再找機會換喝肯亞,
相信應該很有機會可以感到差異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