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Triathlete Nov 2103
前文:很久沒有打翻譯文了


===================================================================================
我最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跟去年的世界冠軍: Pete Jacobs一起在菲律賓做移地訓練。我們倆都要在這裡比70.3,個人認為菲律賓有最好的70.3全球賽事之一。聊聊他吧,他是一位思想正面且沒有太多限制的運動家,而且我們在很多鐵人三項的議題上都有相似的看法。每次跟他相處,都讓我自己重新思考以及檢視一番。他讓我最欣賞的是他的天賦,就是在不管任何的情況下,他都可以有辦法正向思考。他也有自己的核心觀念,他發展出自己一套的訓練模式。與一般的肌力和功率訓練有些不同。他的訓練模式著重在回復以及人體力學。
正當我們正在討論有關訓練與比賽的不同時,他說他剛剛才跟一群鐵人選手訓練完,很多選手都被他的訓練菜單嚇了一跳,因為太輕鬆了。他是這樣認為的: 很多鐵人都太對數字與訓練菜單太著迷,不管是功率、跑完的公里數、或是訓練週期。大家都忘記當初的訓練目的是甚麼了;那就是在比賽當天有最好的表現。我很享受這段談話,並且加強了我們對這件事的共同看法,也就是大家迷失了大方向。很多鐵人都會想盡辦法,絞盡腦汁的去配合或達成訓練菜單,但是他們忽略掉了一件事情,所有的訓練菜單都是為了讓選手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鐵人三項之所以是鐵人三項,是因為選手需要平衡三項的時間,而這才是成功的要素。我從來就不能理解為什麼大家對誰是第一位轉換,或是誰有最快的游泳、單車以及跑步的單項時間。當選手跨過終點時,甚麼可以定義選手的進步? 當然是選手完賽的整體時間。而不是游泳、單車、或是跑步的單項時間。 縮短完賽時間的方式,並不是看單一的項目,而是去看整個三項運動的整體,也就是平衡這三項不同的運動。
當我在做任何距離的自主訓練時,我著重的技巧是如何用身體感覺去達到自我要求速度。我極少依賴心率或是功率器。我當然了解這些工具背後的科學理論,但...這些工具,就只是工具。以目前來說,我認為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要領是學習如何相信自己的配速以及體力。很高興聽到Pate再次重申"意會自己的身體",當他打造自己的訓練菜單時,這個觀點就是主要的核心。
當我被要求加強訓練強度時,我知道那個感覺是甚麼。我可以用一個數字去表達我的訓練強度嗎? 不,我不能,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感覺是甚麼。有些人已經對這些工具太著迷以及依賴了,他們已經沒辦法相信自己的配速,他們只相信工具上的數字。我擔心的是,這些一個裹著糖衣的毒藥阿。訓練是為了讓自己了解到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然後再慢慢地增加自己的極限。你要感受這些極限標準並且知道它們在哪裡! 進一步有信心地、自由地改變訓練菜單。
我並不是一昧強調工具無用論,而是有時候你必須要瞭解到,你不一定要依賴它去定義你的訓練強度(有時候你可以把這些工具放在家阿)。教練們很喜歡用這些工具,是因為他們可以分析這些數據,並且給你適當的建議。但同時,當你很依賴這些工具時,這些工具有可能對你不利。試試看,試著不要依賴這些工具,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至少一周試個一、兩次吧。
我有時候會這樣測試我自己;當我到一個新的小鎮時,我會先看看飯店的時間,然後出去跑一個小時,然後之後回來時,我會檢查看看我自己到底跑了多久了。是不是很接近一個小時? 我嘗試用身體去感覺我在這附近跑了多久,以及我的配速和訓練強度。通常當我身體越精實,時間越會接近一個小時。 在賽季的初期,我認為我跑一個小時了,但通常都差不多45分種而已。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當你不依賴工具時,居然會有這麼大的差距。現在,我非常有信心的認為,我自己可以不用在任何Garmin的幫助下,準確地抓到10英里的距離。或是我可以不需要戴錶跑一個半小時,然後誤差值在一分鐘以內。 以上這些訓練,都是我每周很享受的時光。當你練習的次數越多,你會漸漸了解與感受到你的身體,也慢慢地知道怎麼調整你的身體。 這項技能有可能將會是你在比賽中強項。
如果你有Garmin或是其他的紀錄工具,我會建議在你訓練10km的時候,把所有的提醒關掉;然後靠著你自己的直覺,不要依靠任何裝備。直道等你覺得你跑完10km的時候,再檢查你的配速與距離。
我還滿享受跟Pate一起"自由跑"的兩天時光。我很開心地知道他跟我有相似的賽前準備。我們都因為各種不同的理由踏入鐵人的世界,這也驅動著我們去進步。當我們開始認為我們藉由這些裝備,去達到有效的科學鍛鍊以及專注指標的同時;我們往往會認為這些只依靠自己感覺的訓練是"不夠專注的訓練"。 很多時候,真相其實離你很近的。知道自己的運動能力以及享受著你的訓練,以長遠的時間來看,是對你有幫助的。我自己因為這種訓練模式而有一些成功,而且Pate的論點也告訴著我們,我們不需要一直當作裝備的奴隸,仰賴著自己的直覺,有可能成為你最佳的訓練裝備。去嘗試做做看吧!
[心得]
其實我覺得運動跟音樂很相近。音樂有音符、節拍、大小聲之類的等等,譜都一樣,但會因為演奏者的不同,導致有不同的風格。因為人本來就很難用儀器去,我們畢竟不是機器。我很認同Mccormack說的,工具只是輔助。工具可以幫入我們了解自己,但工具不應該定義我們。 這讓我想到我老婆之前跟一個非音樂領域的人聊天,聊到說怎麼用科學的方式去詮釋音樂,到最後兩個人吵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