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是關於在訓練計劃內直接參賽,不做taper,也不做recovery,把比賽當作一個workout session的觀念,我覺得很合理。具體做法是把一年預定參賽賽事,先分成 A、B、C 三級,A race代表最重要的目標賽事,B、C 代表相對不重要的賽事。然後計劃年度訓練的比重,將 B、C 級的比賽當作是 A race 訓練計劃中的一個訓練,而不去追求成績。
但是裡面建議要這樣做的話,最適合當作 B、C 級的賽程其實是半鐵,而非標鐵。原先我是想要參加十一月的Ironman Taiwan(預定,不知道確定的日期),當作今年的 A race,現在有了分級觀念之後,有點後悔碧潭報成全鐵。傷腦筋哩~
可能會有朋友認為管那麼多幹麼,撐就對了。但是我覺得個人有點年紀了,運動要靠大腦,沒辦法靠蠻力,所以盡量吸收知識,用知識來訓練跟比賽才是王道。土法煉鋼的事情留給其他人去做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