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碧潭三鐵與訓練計劃衝突呀,傷腦筋

是這樣的,小弟最近吸收了一個訓練知識,是有關於年度訓練計劃的。原先我以為每參加一個賽事都要有完整的訓練+taper+recovery,而taper跟recovery加一加就兩三個禮拜去了,所以根本無法在一兩個月內參加兩場比賽。(順帶一提,像台東活水湖那個比賽居然還有鼓勵兩天內參加一場113跟51.5的,我真不知道這樣是好不好)

昨天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是關於在訓練計劃內直接參賽,不做taper,也不做recovery,把比賽當作一個workout session的觀念,我覺得很合理。具體做法是把一年預定參賽賽事,先分成 A、B、C 三級,A race代表最重要的目標賽事,B、C 代表相對不重要的賽事。然後計劃年度訓練的比重,將 B、C 級的比賽當作是 A race 訓練計劃中的一個訓練,而不去追求成績。

但是裡面建議要這樣做的話,最適合當作 B、C 級的賽程其實是半鐵,而非標鐵。原先我是想要參加十一月的Ironman Taiwan(預定,不知道確定的日期),當作今年的 A race,現在有了分級觀念之後,有點後悔碧潭報成全鐵。傷腦筋哩~

可能會有朋友認為管那麼多幹麼,撐就對了。但是我覺得個人有點年紀了,運動要靠大腦,沒辦法靠蠻力,所以盡量吸收知識,用知識來訓練跟比賽才是王道。土法煉鋼的事情留給其他人去做就好了。
2013-01-14 12:04 發佈
為何要挑這麼多場~
若能力夠~每月挑場馬拉松來跑~ 若不夠~就挑想跑的場次來跑~
平常都有在運動~ 參加鐵人賽只是要證明自己能完成~
為何要為了參加鐵人賽而訂了一堆賽前訊練計劃~ 真累~
非職業組~游泳能力夠~每週練三次~和我1個月只練一次~時間不會差很多~
重點是平常有無在運動強身~
因為我有一個五年的長期計劃,要完成一個我覺得滿難的目標。當然我也是業餘者,但是既然有個目標,就要有計畫來完成。就像是有人想要三十歲賺進第八桶金,有人覺得錢夠用就好,有人當月光族,全是自己的選擇。

在這裡我觀察一段時間了,比較少人在討論訓練計劃。可能是大家都靠天賦上凸台吧,但我沒有什麼運動天份,起步也晚,所以特別注意這些。
Apple=王道 機器人=抄襲 窗戶=死定
這種觀念算是以戰養戰吧

但是之前我去參加教練講習的時候

聽魏振展講他的訓練方法(僅供參考,畢竟人家是職業級的)

他反而是賽前(2012IRONMAN)大概半個月都是緩和訓練

單日幾乎都只做一種訓練,很少有混合訓練

六日還休息好幾天,並不是以戰養戰的方式訓練

結果2012的那場他拿了台灣第二,台灣人只有謝昇彥贏他,這要說哪個方式對呢???

但是說實在的他是職業選手,有很深厚的底子

所以說~訓練就見仁見智吧
我是超業餘者,但是那篇文章是Triathlete雜誌上寫的,台灣的職業選手放到美國的環境下不知道程度算哪一級的......這我不敢猜測。

你說的 IRONMAN 賽前的taper兩星期,那是因為 IRONMAN 的距離一定要這樣。我說的那篇文章,也寫 IRONMAN 等級的賽事一定要放在 A race (要有完整的Base-Build-Peak-Taper-Race-Recovery),而可以「以戰養戰」的賽事長度限定在半鐵。如果要拿全鐵來用,得要是很有經驗的選手才行。
Apple=王道 機器人=抄襲 窗戶=死定

mobisucks wrote:
我是超業餘者,但是那...(恕刪)


所謂taper沒有一定的時間
要視主賽事及個人的體能而定
就拿有無氧耐力來說
有些人有氧耐力佳.無氧耐力弱 taper不能太長 太長會失去速度
有些人有氧耐力弱.無氧耐力強 taper就不能太短 太短會達不到最好的taper效果

另外樓主打算參加11月13年的 IM TW 70.3 且設定為A賽事
年初的標鐵拿來當做基礎期訓練後周末的自我小測驗也不為過
既然已經設定113為A賽事 515想必對您不會造成太大困難度
mobisucks wrote:
我是超業餘者,但是那...(恕刪)



如果51.5不求快,用關門時間完賽(三小時三十分?),專注在調整自己的動作跟轉換,
應該就算是個workout session了吧?

話說,碧潭不是4月嗎? IRONMAN在11月,這兩個時間相距還很長啊。
應該不至於影響吧!? 還是我們講的是不同的比賽?
你說的兩場賽事差半年OK啦!
我是四月連續報碧潭+台南2個標鐵,5月報1個113k,我48歲,我個人認為還好,量力而為囉!

寂寞公鹿 wrote:
你說的兩場賽事差半年...(恕刪)


大哥您真強!!!
Apple=王道 機器人=抄襲 窗戶=死定
不就是個標鐵而已

你會不會想太多?

庸人自擾

杞人憂天


mobisucks wrote:
是這樣的,小弟最近吸收了一個訓練知識,是有關於年度訓練計劃的。原先我以為每參加一個賽事都要有完整的訓練+taper+recovery,而taper跟recovery加一加就兩三個禮拜去了,所以根本無法在一兩個月內參加兩場比賽。(順帶一提,像台東活水湖那個比賽居然還有鼓勵兩天內參加一場113跟51.5的,我真不知道這樣是好不好)

昨天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是關於在訓練計劃內直接參賽,不做taper,也不做recovery,把比賽當作一個workout session的觀念,我覺得很合理。具體做法是把一年預定參賽賽事,先分成 A、B、C 三級,A race代表最重要的目標賽事,B、C 代表相對不重要的賽事。然後計劃年度訓練的比重,將 B、C 級的比賽當作是 A race 訓練計劃中的一個訓練,而不去追求成績。

但是裡面建議要這樣做的話,最適合當作 B、C 級的賽程其實是半鐵,而非標鐵。原先我是想要參加十一月的Ironman Taiwan(預定,不知道確定的日期),當作今年的 A race,現在有了分級觀念之後,有點後悔碧潭報成全鐵。傷腦筋哩~

可能會有朋友認為管那麼多幹麼,撐就對了。但是我覺得個人有點年紀了,運動要靠大腦,沒辦法靠蠻力,所以盡量吸收知識,用知識來訓練跟比賽才是王道。土法煉鋼的事情留給其他人去做就好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