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這段時間的訓練,大家有滿意自己的表現嗎?
今年的我抱持著要跳出舒適圈,勇敢的參加人生第一場CT!
先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訓練過程,由於是第一場比賽,就以平常心訓練,沒有過於要求自己
跑步:平時一樣參加跑團、台北馬拉松、關渡萬溪超馬等,
每次都用手機紀錄時間、距離等數據,根據數據調整自己的節奏,就這樣跑跑跑,
每月跑量至少都有達到100公里
騎車:公路車一直是我的痛點,之前很容易前期使太多力導致我後期比較沒力,
如果又遇到上坡路段就更完蛋,在速度節奏掌握上也沒有很好
另外,上卡這件事我就練習了好久,不過還好車行老闆也是三鐵同好,
店面沒客人的時候就會借我店裡的訓練台練習,自從開始習慣上卡之後,
搭配手錶數據,好好的分配體力,這次三鐵才有進步
游泳:每週都會花時間去游泳,不過泳池離我家實在是太遙遠了

能夠練的有限,還好這次有在時間內達標
三鐵轉換:有練過幾次,不過比賽當天還是急急急,我安全帽還緊張到差點扣不起來
雖然比賽過程有失誤,現在想到也有懊悔的時候,不過也因為我的勇敢,認識了好幾位新鐵友,
其中有幾位還有參加GARMIN訓練營,他們有跟我分享一些他們訓練的經驗
前期他們會先把訓練量拉高,一週大約訓練15~16小時,
為的就是在前期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把基礎的運動量拉起來,這樣後續才可以讓身體適應,
才不會在後面要加強課表的時候因為身體不適應那個運動量而受傷。
後期就已訓練質量為主,加強課表的訓練強度,減少訓練量,
也比較注重再生理跟心裡的調適上,這時候教練就會根據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安排
教練也有一直強調:「『訓練』不只有課表,還有包括運動防護、睡眠、營養和恢復,
所以無論是訓練前後,都要做好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和充足的恢復。」
所以他們都會看自己的睡眠數據、HRV、訓練完備程度,搭配自己身體的實際感受,
去評估自己今天的訓練量,鐵友們也跟我說,還是要依照自己真實感受為主,
訓練數據、睡眠指數都只是幫助我們的工具而已
可以從他們的分享中知道,短短的16週的訓練,讓他們今天進步這麼多的原因,
就是因爲透過科學化的方式訓練,從很多面向的數據去觀察評估自己的訓練狀況,
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去調整課表
這種科學化的方式,真的對訓練幫助很大,希望今年有開訓練營的話可以讓我選上!!

最後分享戰報!這次的CT不只激勵自己,更讓我知道要怎麽樣訓練自己,這次有完賽的我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