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降挖燕子口堰塞湖壩頂 怪手超人拿命搶時間!他曝:中共絕對做不出來的

降挖燕子口堰塞湖壩頂 怪手超人拿命搶時間!他曝:中共絕對做不出來的
三立新聞網 的故事 • 15 小時 •
已讀取 1 分鐘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燕子口出現堰塞湖而緊急封園,山林作家雪羊質疑此事並批「連中共都幹不出這種骯髒事」,引發討論,但此時,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進行作業道推進與刷坡工作,採機具開上壩頂降挖引流等減災工程,政治工作者周軒就說,這些絕對是中共也做不出來的,願搶救堰塞湖的英雄們平安。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採機具開上壩頂降挖,但沿途邊坡不穩,影響進度。(圖/翻攝自林保署花蓮分署臉書)

周軒今(20)天下午撰文寫道,「連中共都做不出來的事情,你居然做了」,這句話最近很紅,但其實在台灣的每一個人,包括最近說這句話的,應該都不能確定中共到底能做出什麼,又或者不能做什麼。

馬太鞍溪堰塞湖造成光復的災情到現在,相關單位的公務員全部都在救災,偏偏花蓮這個地方,本來資源就不是特別豐富,加上一個很不幫忙又常常架拐子的花蓮縣政府,中央只能多調人力資源下去救,如果不是眾多鏟子超人還有各地方義勇軍的加入,復原進度恐怕還要更慢。

一個光復就已經夠忙了,現在還多一個太魯閣。周軒指出,0403大地震之後,原本太魯閣的地質狀況就不是很穩,一有風吹草動很容易就改變現有地貌,就這樣又形成了一個堰塞湖,隨時還有可能溢流。

林保署、警政署、消防署、公路局等單位,第一線人員剛忙了馬太鞍那邊的災情,現在又急著要去搶救太魯閣的。

周軒說,今天早上,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花蓮分署長黃群策在花蓮中央協調所的記者會上報告,目前工作人員還在積極搶通便道,讓機具可以到立霧溪堰塞湖的壩頂工作,挖開渠道,讓水可以導流,降低溢流潰壩的危險。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採機具開上壩頂降挖,但沿途邊坡不穩,影響進度。(圖/翻攝自林保署花蓮分署臉書)
但是工作環境實在很差,怪手才上去一公尺,落石就砸下來了,必須要先刷坡,把邊坡清的平整些,才能再上去,而根據觀測,堰塞湖壩體下面的滲流已經開始變大了,完全沒有辦法估計什麼時候整個壩體會崩潰,「我看完報導之後,只覺得林保署還有相關工作人員,真的是拿命在搶時間」。

當然這些事情,一般人民沒有必要知道,事實上,太魯閣國家公園整個封起來,讓很多人很不方便,這件事情,當然也是真的,人民當然也可以抱怨。

周軒說,我們當然都可以用自己的角度講出一套政府的決策有哪裡不周延,這也是民主社會可以持續不斷進步的機制,可是我們也必須了解到,這種可以公開討論政策,批評你看不順眼的官員,要求每一個決策過程你都要知情,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的。

而這些,絕對是中共也做不出來的。願搶救堰塞湖的英雄們平安。
2025-10-21 7:29 發佈
ebola01 wrote:
降挖燕子口堰...(恕刪)


等到火燒屁股才要做

這地方歸地方政府管的?

造謠無極限?

周軒? 是哪根蔥哪根蒜? 那隻在柯老癲辦公室的前助理?!
ebola01 wrote:
降挖燕子口堰塞湖壩頂 怪手超人拿命搶時間!他曝:中共絕對做不出來的


2008年的事情
https://tw.news.yahoo.com/%E5%A0%B0%E5%A1%9E%E6%B9%96%E7%9C%9F%E7%9A%84%E6%B2%92%E8%BE%A6%E6%B3%95%E7%82%B8-%E7%B2%89%E5%B0%88%E6%95%B4%E7%90%86%E5%85%A8%E7%90%83%E4%B8%89%E5%A4%A7%E6%88%90%E5%8A%9F%E6%A1%88%E4%BE%8B-142232645.html

汶川大地震後,北川羌族自治縣上游山體崩塌形成巨型堰塞湖,壩體長803公尺、寬611公尺、高逾80公尺,蓄水量達2.5億立方公尺,威脅下游數百萬居民安全。當局啟動「世紀大搶險」行動,調派數千名武警水電官兵,並出動俄羅斯租借的米-26、米-17直升機運送設備。
搶險團隊採取小規模定向爆破削弱壩體,再以機械擴大渠槽,最終開鑿出長500公尺、寬5公尺、深12公尺的人工溢洪道。2008年6月7日開始試排,6月10日水流量達每秒數千立方公尺,成功保護了超過200萬居民。
選舉

別被牠們G NA給騙了

2025-10-24 19:03
larry-han

選舉 沒錯,四川地震跟三峽大壩其實都是AI搞出來的!

2025-10-25 11:20
ebola01 wrote:
降挖燕子口堰塞湖壩頂...(恕刪)


台灣只能出動民間怪手??

中共是出動軍隊大型重型機械

小鳥比雞腿??會讓對岸笑啊!
lastlamp1021

以前有榮工處, 養這些重型機具及操作人員, 平常用不到, 預算會不會被砍掉?? 大陸地方大, 基建都國家建, 本來就需要重型機具, 台灣有這樣的需求?? 國民黨時期就有重型機具及操作人員待命?

2025-10-21 11:39
森sevenseven

沒錯,所以很奇怪,總有人跳出來吹牛,lastlamp1021你覺得說中共做不出來是怎麼回事啊????

2025-10-21 12:57
對岸沒這麼笨啦!
ebola01 wrote:
政治工作者周軒就說,這些絕對是中共也做不出來的,

都講過多少次了,明明就是柯建銘的助理,還鬼扯什麼政治工作者。
老柯的助理會講出這種蠢話,一點都不意外。
buzzbee

原來如此,謝謝解惑。

2025-10-21 10:42
傑洛米168 wrote:
台灣只能出動民間怪手??

中共是出動軍隊大型重型機械

小鳥比雞腿??會讓對岸笑啊!


民進黨執政

國軍只能抗中保台

對岸只會強迫軍警,毫無人權
仰賴外國機械,無自主能力
總是急著處理
顯見其後續無能救災

反觀我們讓堰塞湖潰堤
團結人民來挖土
還能檢討地方中央官員
這就是...自由民主的空氣!

中共絕對做不出來的
JerryBlue592

反串要註明[偷笑]

2025-10-21 11:23
lastlamp1021

wow-ouch: 根本沒有統計人數, 所以你信了?

2025-10-21 11:46
ebola01 wrote:
他曝:中共絕對做不出來的



不是在幫老共宣傳
而是有些人住在井裡還大聲呱呱叫深怕別人不知他有多無知

---------------

云南红石岩堰塞湖变废为宝改造成水电站,既解决了防洪又解决了民众用电用水和生态保护难题




红石岩堰塞湖灾害治理变废为宝、减灾兴利
来源:省科技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 2024-09-18 11:00:11
2014年,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金沙江一级支流牛栏江干流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及曲靖市会泽县等5县区水利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地震发生后,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院”)联合中国水电基础局、水利部水规总院等全国一流技术力量,建成集“应急抢险—后续处置—开发利用”于一体的世界首例堰塞坝水利枢纽工程,其间探索形成“红石岩堰塞坝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为世界堰塞湖灾害治理树立了新典范,获得202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力克堰塞湖抢险技术难题

大型堰塞湖抢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08年,唐家山堰塞湖威胁下游两岸,130万人生命和基础设施安全受到威胁;2021年,印度查莫里堰塞湖溃决,致200余人死亡……这样的灾害在全球各地时有发生。

在云南鲁甸地震中,云南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宇凌用“恐怖”二字形容当时地震抢险看到的景象,“深夜,下雨,滚石,视线所及之处一片迷蒙。堰塞体形成后牛栏江水位以每小时60-80厘米的速度上升,两岸原本看得清清楚楚的房子,2小时后全部被淹,完全消失在视野里。”

巨大、极危、艰难成为红石岩堰塞湖的突出特点,直接影响了上游会泽县两个乡镇近2000人生命财产安全,还威胁着下游沿河的鲁甸、巧家、昭阳三县(区)10个乡镇、3万余人、3.3万亩耕地,以及下游牛栏江干流上天花板、黄角树等水电站的安全。

红石岩堰塞坝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管控平台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排出溃坝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迫在眉睫。”昆明院院士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吴学明介绍,堰塞体结构复杂,开发利用面临性态评价、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与装备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在国内尚无可借鉴的工程先例和技术经验。快速获取数据、研判风险因子、精确预测溃堰洪峰等抢险技术,成为科学决策的核心难题。

这是一个在极难中解难的过程。危难时刻,昆明院积极响应,迅速组成工程专家团队,果断科学展开排险处置,提出了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抢险数据采集与集成方法,创新地采取开挖泄流槽、拆除调压井施工支洞检修门等应急抢险成套技术,仅用9天就完成红石岩应急抢险处置。

险情顺利化解,如何防患于未然?项目第一完成人、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张宗亮院士提出“变废为宝、减灾兴利”的创新理念,建成具有防洪减灾、供水灌溉、清洁发电等显著社会效益的红石岩堰塞坝水利枢纽工程,首次提出堰塞坝性态评价与勘察设计技术体系,创建堰塞湖风险识别与溃堰分析的应急抢险技术体系,研发堰塞坝防渗新材料新装备及施工成套技术,为世界堰塞湖灾害治理树立了新典范。

科技攻关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依托堰塞坝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组取得了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术成果。吴学明介绍,近年来,项目还获得了云南省优秀工程勘察奖一等奖、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并授权发明专利50项,实用新型20项,软件著作权28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05篇。

此外,项目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红石岩堰塞坝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85亿立方米,供水8万余人,灌溉6.6万亩,年发电量8亿度,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超4亿元、节约燃煤31万吨、增产粮食近4000万元。不仅消除次生灾害、提高防洪标准,减少环境影响,保障受灾居民安全,还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带动鲁甸、巧家、昭阳等地区经济发展。

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全省以及国家工业领域需求,为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堰塞湖變水電站 世界首座堰塞壩綜合水利樞紐工程雲南投產發電撰文:劉言出版:2020-06-28 15:32更新:2025-02-13 15:49讚好12111000

世界首座堰塞壩綜合水利樞紐工程——雲南昭通魯甸紅石巖堰塞壩綜合水利工程首台機組於2020年6月下旬正式投產發電。

該水利樞紐工程由中國電建昆明院設計,中國水電基礎局、水電十四局、水電七局等參建,項目總庫容1.85億立方米,供水8.08萬人,灌溉6.62萬畝,裝機20.1萬千瓦,年發電達8億度。

說起該世界級綜合水利樞紐工程的由來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一次地震。

2014年8月3日,雲南昭通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強震造成牛欄江右岸高達600米的陡峭山體崩塌,大面積滑落的泥沙石塊由此截斷千年奔騰的牛欄江水,形成了庫容2.6億立方米的紅石巖堰塞湖。彼時江水以每天24米的速度快速上漲,直接威脅着下游沿江10個鄉鎮3萬餘居民的生命安全。

以中國工程設計大師、電建昆明院總工程師張宗亮為代表的大陸工程專家團隊提出了「空天地一體化應急搶險數據採集與集成方法」,創新地採取開挖泄流槽、拆除調壓井施工支洞檢修門等應急搶險成套技術,僅用9天就完成紅石巖應急搶險處置,化解了下游險情。2015年1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雲南魯甸縣龍頭山鎮板房學校,看望慰問受災代表和抗震救災工作人員。(新華社)

但應急搶險完成後,堰塞湖仍維持在1,178米左右高水位運行,隱患依然存在。8月13日至10月4日,中國工程人員首次採用隧洞泄洪分流方式,40天開挖出278米長的應急泄洪洞與原紅石巖引水隧洞及堰塞湖庫區連通泄洪,使得水位快速降低,堰塞湖險情得以解除,為後續綜合整治創造了條件。

從地理條件來看,紅石巖堰塞湖位於電站進水口和調壓井之間,具有獨特的泄水通道;而因地震形成的堰塞體以大塊石為主,體量大、堰坡緩,自身穩定性好;且堰塞體所處位置有穩定流量和水頭落差:利用堰塞體改造成擋水壩,在此基礎上新建一座電站,將紅石巖堰塞湖改造成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水利樞紐的創新綜合治理理念在這個背景下產生。地震等自然原因有可能造成堰塞湖,圖為2018年11月13日金沙江堰塞湖湖水通過泄流槽,江水恢復貫通。(視覺中國)

但這種綜合整治在海內外均無先例可循,當時中國現有的技術也難以解決堰塞壩勘察設計施工難題,中國工程專家團隊面臨着多重世界級的挑戰:自然條件資料獲取難、物質結構組成確定難、潰堰洪峰流量預測難、複雜環境搶險處置難、寬級配材料結構分析難、靜動力性態評價難、堰塞壩設計施工難這七大難題都需要一一去攻克。

2019年12月19日,牛欄江紅石巖堰塞湖整治工程順利下閘蓄水,6年過去之後,其首台機組也於近日順利投產發電。堰塞壩經歷了較長高水位和多次餘震考驗,滲流、變形、壩坡穩定,工程運行安全被業界認可。

中國人向來擅長集中力量幹大項目,該工程首創了堰塞壩「應急搶險—後續處置—整治利用」一體化技術體系,建成了世界首座堰塞壩水利樞紐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解決了複雜環境下寬級配堰塞壩防滲結構灌漿施工等關鍵技術難題,在國際學術和工程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也全面提升了中國堰塞壩應急處置與國家自然災害防治技術的能力。

由昆明院依託該工程牽頭完成的《堰塞壩應急處置與綜合整治關鍵技術》收穫了2019年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的榮譽,項目成果獲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軟件著作權15項,發表論文129篇,其中SCI19篇,EI36篇,出版專著1部。

當年力主長江三峽項目建設的中國前總理李鵬在其晚年的回憶錄《眾志繪宏圖:李鵬三峽日記》中曾寫道,「三峽工程的興建和取得的成績與經驗,應歸功於參加三峽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和管理的全體建設者」,世界首座堰塞壩綜合水利樞紐投產發電為中國帶來的綜合效益尚有待觀察,但對於高速發展的中國而言,在這個項目建設過程中形成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研發團隊,培養了一批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這無疑已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原文網址: 堰塞湖變水電站 世界首座堰塞壩綜合水利樞紐工程雲南投產發電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49126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