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得了「雙城論壇恐懼症」

台北與上海之間的「雙城論壇」自2009年開辦以來,始終沒有中斷過。台北市長蔣萬安原定於九月底率團赴上海,現已確定延期舉行。同一期間,來自陸委會的「四點提醒」,特別要求「避免涉及中央權責事項,如兩岸觀光議題」,引起外界討論。


陸委會的提醒,從制度面看,並非沒有道理。觀光開放涉及簽證政策、航點協商與團客配額,在理想狀態下確實應由中央政府主導與對岸「小兩會」(台旅會、海旅會)協商。但若一切中央化、官僚化,也會對雙城論壇的交流構成不必要的障礙,難以符合城市交流的實際需求。

蔣萬安受訪時明確指出,「兩岸關係愈緊張,愈需要溝通交流」,並表示將善用雙城論壇的平台,持續推動城市交流。這正反映著地方首長的務實態度:城市觀光與交流,攸關市民生活與城市競爭力。

有市議員批評,同樣是兩岸城市交流活動,陸委會卻以雙重標準對待雙城論壇。例如,時任高雄市長的陳菊曾於2009年會見時任上海市長韓正、2013年會晤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時,都談過城市觀光議題;賴清德在2014年當台南市長時,也公開歡迎上海市長楊雄來訪,並邀請陸客遊台南。這些事實讓人質疑:當年民進黨在野時,地方城市交流可以靈活操作,如今執政卻反過來嚴加設限,是否充滿政治考量且流於「雙標」?

在歐美經驗中,城市外交常被視為「次國級外交」(subnational diplomacy)。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就曾自行與法國建立文化與教育合作,甚至簽署協議;歐洲多座城市更以「友城」名義,推動跨國觀光與科技合作。這些交流不會被視為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反而被視為有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力量。

又例如,韓國首爾與北京自1993年起舉辦的「首爾—北京論壇」。即使在韓中關係陷入爭議之際,例如「薩德事件」後雙邊氣氛冰冷,兩市仍維持論壇運作,並聚焦在交通建設、空氣汙染治理、觀光產業合作等議題。這種地方層級的持續交流,讓首爾仍能保留一條與中國進行「民生合作」管道,避免雙方全面倒退。

與此相比,雙城論壇若處處受到賴政府牽制,將讓城市交流的意義大打折扣。

台灣的觀光業正面臨多重壓力:物價上漲、人力不足、旅宿餐飲業者苦撐。東京、首爾、新加坡都在大力拚觀光,以城市活動、文化節慶、會展產業吸引人潮。唯獨台灣在兩岸僵局下,繼續對最大旅客來源地之一的大陸關閉觀光大門。

對觀光業者而言,兩岸的談判僵局是現實。地方政府若能藉由城市交流,釋放「歡迎」觀光的訊號,至少能讓觀光產業感受到希望。

問題的關鍵並非「能不能談觀光」,而是「怎麼談合宜」。如果中央真要避免地方越權,應當建立透明清楚的「地方交流準則」,明訂哪些議題可談、哪些需報備,而不是臨時、針對性的「畫紅線」,宛如得了「雙城論壇恐懼症」?
2025-09-27 9:02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