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災情慘痛,國人期待的是全力救災、透明資訊,偏偏農業部卻通知媒體,避免使用「第三波潰堤」,改用「溢流」。這種強迫校正用語的操作,活像過去警總文字獄復辟。請問農業部長陳駿季:你憑什麼要求媒體遵照你的指示報導災情?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釀14人罹難、多人失聯慘劇,當花蓮光復鄉災民還在泥水中掙扎,立法院民進黨團群組卻討論如何列出死亡名單、製作「序列圖卡」,要釋出對地方政府「殺傷力強」的訊息,繼而提出「溢堤而非潰堤」說法。隨後,農業部立即通知媒體避免使用「潰堤」字眼。
顯然,農業部要求媒體只能報導「溢流」,係為減輕中央責任、再配合綠委與側翼,全力圍剿花蓮縣政府撤離不力。這種政治操弄毫無人性,因災情現場盡是急流傾瀉、壩體被掏蝕及房舍被淹沒,無論叫什麼名稱,最痛苦的是失去親人與財產的災民,中央竟還在雕琢文字遊戲,對罹難者家屬來說,無異於二次傷害。
溢流與潰堤是專業術語,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就直言,堰塞湖下切80米就叫做「潰壩」,媒體報導本應尊重專家的判斷再作事實描述。面對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重大災情,農業部監控誤判、失職在先,為甩鍋還對媒體報導內容說三道四,難道台灣已無新聞自由了嗎?
農業部要求媒體「統一口徑」做法,不是救災專業治理,而是政治防火。諷刺的是,現場影像與災民經歷,已證明壩體崩落、水牆傾瀉,人民感受的正是李鴻源所描述「潰壩」的恐怖。當災民還在泥水中搜尋親人,農業部淪為宣傳部門,忙著校正用詞,這不只干預新聞自由,更是政府本位失守,因防災作為不在文字,而是行動!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