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開挖、爆破!馬太鞍溪堰塞湖整治2困難,比起耗費巨大資源貪圖一勞永逸、人定勝天,不如要想著如何和它「共存」吧,他也指出美國一樣有處理不了,只能持續引流並留置監控的超大山崩壩體,位於猶他州的 Thistl
記者林莞茜/綜合報導 的故事 • 42 分鐘 •已讀取 1 分鐘
[NOWnews今日新聞]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發生溢流,重創下游地區光復鄉一帶,熱愛登山的「城市山人(董威言)」直言「老實說,看到慘重的災情,我的第一反應也是疑惑政府的作為,但針對這一座堰塞湖,許多人都沒意識到它地處偏遠、無道路可及這兩點,光是裝水位計都要靠直升機送人過去了」,且根據國立東華大學整理的時間軸與林業保育署提供的資料,政府早在7月就已著手勘查該堰塞湖,但因地勢複雜且工程難度高,專家當時判斷短期內無法進行降挖、爆破或虹吸等工程,只能擬定中長期對策。
作家在臉書粉專「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認為,比起見獵心喜去當鍵盤專家,應該要多查資料與驗證,這是一條身為公民很重要的分界線,而堰塞湖是因土石崩塌阻塞河道而自然形成的湖泊,他跟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比對,對付堰塞湖的方案是在壩體形成的湖泊之前分流入流水、利用抽水機或虹吸管對蓄水池進行臨時排水、建造耐侵蝕的溢洪道、通過岸肩的排水隧道,但看當地地形及水庫等級的量,可行的選項很有限。
城市山人說,看那邊的地形「在有通達道路之前,任何工程都是空想。」有時候,以台灣的地形、地質、氣候而言,比起耗費巨大資源貪圖一勞永逸、人定勝天,不如要想著如何和它「共存」吧,他也指出美國一樣有處理不了,只能持續引流並留置監控的超大山崩壩體,位於猶他州的 Thistle。
而根據災害時間軸,23日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之前一天,花蓮縣就先期執行預防性疏散,更早之前亦有相關演練與影響範圍預測,那麼災情其實已經降低了。「所以我認為就事論事,假設有了可靠的預警系統,反而是從警報下達到動員撤離的執行面議題值得討論,例如應變時間短、資源不足等情況下,該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呢?要知道撤離擾民甚鉅,可不是個輕鬆的決定!」
最後一點,城市山人表示,台灣已是超高齡化的社會,許多長者可能獨居或行動不便,要如何在資源匱乏的鄉下及時保護他們,則是另一個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