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失語了嗎? 煙霧之下的沉默共謀,正是統戰最成功的標誌:權力不必粗暴控制,只須製造美學幻象,觀者甘願蟄伏而成為沉默的共犯。在讚嘆聲中放棄對文化自主的要求,交出了評斷的主權

你也失語了嗎? 煙霧之下的沉默共謀,正是統戰最成功的標誌:權力不必粗暴控制,只須製造美學幻象,觀者甘願蟄伏而成為沉默的共犯。在讚嘆聲中放棄對文化自主的要求,交出了評斷的主權

2025/09/23 05:30
◎ 劉哲廷

當我們凝望一場煙火,眼前閃爍的光芒往往掩蓋它的本質。蔡國強的煙火藝術,長久以來被解讀為東方詩意的美學,然而,拆開浪漫包裝,煙火並非自然現象,而是政治安排,權力與資本共構的隱形劇場。

蔡國強自稱不談政治,但正是這種「不談」,形成最深的統戰效果。火藥、煙霧、光影—它們不僅塑造觀者的視覺,也塑造政治感知。觀眾以為看見宇宙與詩意,其實它是精心設計的觀看行為。誰觀看?誰被設計?問題不停留在作品本身,而在於文化包裝的權力秀。




跨文化的雙重解讀,使他成為極為巧妙的統戰者。在西方,他被讚頌為自然元素的詩人;在中國,他是文化復興的象徵;在台灣,他曾在台北一〇一的煙火盛宴中,彷彿要炸掉整座城市。那一刻,高樓與城市景觀成為舞台的特效,觀眾以為自己欣賞的是壯麗的表演,卻不曾意識到火藥與光影背後隱含的符號:對都市、對權力、對消費者心理的全面操控。這種表演藝術,更是一種城市級的政治幻術。

資本的介入,使統戰更加隱秘。二〇二五年,他與Arc’teryx在西藏高原引爆火藥。影片迅速被刪除,而政治意涵已經擴散。品牌、權力、藝術在此交會:高原不再自然,雪域不再神聖,消費者以為參與浪漫,實際上參與資本與國家權力的共謀。環保煙火的飾詞,只是荒謬的遮蔽,掩護它破壞干擾生態的事實。

同時,台灣的藝文評論圈選擇沉默。對蔡國強的批評少之又少,對其與中國體制的共構關係幾乎無聲。學界、媒體、觀眾的失語,正是統戰最成功的標誌:權力不必粗暴控制,只須製造美學幻象,觀者甘願蟄伏而成為沉默的共犯。在讚嘆聲中放棄對文化自主的要求,交出了評斷的主權。

藝術如果不能揭露壓迫,反而成為壓迫的修辭。蔡國強的火藥不是媒材,而是權力慾望的翻譯器,它將政治意圖偽裝成光、浪漫、宇宙,將殖民與統戰翻譯成文化符號。這是一種最危險的現象:權力不必直接干涉創作,它用獎勵收編藝術家,藉舞台與資源誘導選擇性的表達。

煙火會熄滅,但統戰的餘痕猶存。歷史留下的,不是瞬間的光芒,而是沉默的記錄。撇開蔡國強和品牌,真正問題在於:當煙霧散去,我們能否保持判斷,敢於說出真話?否則,每一次的掌聲,都是自願參與的共犯行為。

(作者是詩人,自由工作者)
2025-09-23 12:56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