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則新聞,那「廢死」也可以比照辦理嗎?
就去申請身份証註記。 不論發生任何事情,傷害你的人都不用判死。
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就看身份証是否註記來判,大家就不用吵了。
這樣子不就皆大歡喜了,主張廢死的這些人,你們家人被殺光了也沒關系。都不用判死。
反對廢死的人就按照原有的法律規定。
比如 苗博雅主張廢死,則他全家都去申請註記,她全家被殺光了。兇手也不用判死,這樣子苗博雅就可以很開心的得到這個法律的判決。
周刊王CTWANT |薛羽彤
2025年9月15日 週一 上午6:12
釋昭慧對於全民普發1萬有意見,反對債留子孫。(圖/翻攝臉書/釋昭慧)
釋昭慧對於全民普發1萬有意見,反對債留子孫。(圖/翻攝臉書/釋昭慧)
面對政府普發1萬元政策引發的財政爭議,玄奘大學台灣宗教系主任釋昭慧法師宣布,將於9月16日上午召開「全民搶救國庫」記者會,提出增設「拒領1萬、轉入國家續命專款」選項的具體訴求,強調拒領並非消極抵制,而是對國家財政體質的正向守護。對此,行政院也回應了。
釋昭慧指出,近期立法院強行通過「普發1萬」案,雖然引發廣泛民意關注,但相關預算並未列入年度計畫,行政部門只能透過舉債支應,使中央財政面臨更大壓力。她警告,舉債發錢將成為惡性示範,地方政府也可能仿效加碼,像是新北市議會已喊出發放4.6萬甚至5萬元,「骨牌效應一旦展開,國庫恐將被掏空,國家體質全面崩潰」。
廣告
釋昭慧強調,「舉債撒幣是飲鴆止渴」,並列出四項潛在後果,包括債務拖累下一代、貧富差距惡化、財政紀律失控,以及面對天災戰禍時缺乏應對能力,對國安形成實質威脅。
她透露,早在8月21日已發起「搶救國庫」連署,反對債留子孫,主張應加入排富條款,但立法機關仍未採納相關建議,令不少民眾感到失望。
目前普發政策已有五種領取模式,包括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偏鄉造冊發放及特定對象直接入帳。釋昭慧則建議行政院應新增第六選項:「拒領1萬→轉入國家續命專款」,專款用途應嚴格限定於重大災害應變或國防備戰,並不得作為其他用途挪用。
她表示,增設該選項能讓拒領民眾有具體方式表達立場,也可凝聚社會力量守護國家,「將正義之怒化為實際行動」。釋昭慧最後重申兩項訴求:一是應立即開放拒領並捐款的合法選擇,二是該筆「國家續命專款」應有明確用途與管制機制,確保其專款專用,以因應國家未來可能面臨的重大風險。
對此,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於14日回應,感謝各界守護國家的善意倡議,也表示尊重個人選擇,並會審慎評估相關建議的可行性。
這則留言的觀點其實不太合理,原因可以從幾個層面分析:
---
1. 將「死刑存廢」個人化,誤解法治精神
死刑的存廢是整個社會與國家法律制度的選擇,不是個人「可以勾選」的選項。
留言者建議用「身份證註記」決定死刑適用,實際上違背了法律平等原則——法律應該普遍適用於所有人,而不是根據個人偏好決定是否適用。
把刑罰當作「個人化選擇」會導致法律失去統一性,司法判決也會變得不一致,破壞法治基礎。
---
2. 對廢死主張者的動機做人身攻擊
留言者用「你家人被殺光了也沒關係」這類說法,把廢死立場簡化成「不在乎被害人生命」。
其實廢死論者多數是基於人權、司法錯誤風險、刑罰嚇阻效果不足等理由,而不是希望兇手免責。
大部分廢死倡議者仍支持重刑,例如無期徒刑不得假釋,只是主張不使用死刑。
把廢死立場和「希望兇手逍遙法外」畫上等號,是情緒化的誤解。
---
3. 誤導性邏輯:用極端情境逼對方就範
留言的邏輯屬於「滑坡論證」或「情緒勒索」:
假設廢死的人一定能接受親人被殺害卻不判死。
假設有了「身份證註記」制度,就能讓爭論消失、大家皆大歡喜。
這些假設並沒有實際可行性,反而用極端情況來否定對方觀點,並不是理性討論。
---
4. 與新聞主題無直接關聯
新聞本身討論的是普發1萬與國庫財政,留言者把議題轉向死刑辯論,屬於離題發言,可能引發情緒性爭吵,而不是針對新聞內容進行有建設性的討論。
---
總結評論
這則留言更多是情緒性發洩,並不是建設性的政策討論。
它誤解了廢死論者的立場,也提出一個不符合法治原則、不可行的方案(身份證註記決定刑罰)。
如果要認真討論死刑問題,應聚焦在:
死刑的嚇阻效果是否成立
誤判風險與司法保障
終身監禁與死刑的社會成本比較
被害人與社會的正義感如何兼顧
而不是用極端案例來攻擊對立立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