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從興達事件看能源脆弱性
近日,高雄興達火力發電廠發生天然氣爆炸事故,導致大規模停電,部分地區民生與產業受到衝擊。這起事件提醒我們,台灣的能源基礎設施不僅集中度高,也過於依賴進口化石燃料,任何事故或外部衝擊都可能引發大規模電力中斷。
如果這樣的事故發生在戰時,後果將不只是停電,而是直接威脅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因此,台灣必須追求能源的強韌性 (resilience),確保在和平時期安全穩定,戰爭或封鎖下仍能持續運作。
一、核電廠的國際法保護地位
根據《日內瓦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第 56 條,核電廠屬於「釋放危險力量的設施」,原則上禁止攻擊。
攻擊核電廠將釋放輻射,造成跨境大規模災難,作為締約國的中共若冒然行動,不僅違反國際法,也會遭到全球譴責。更何況,攻擊核電廠導致的核災傷亡,不僅違反中共過去一直強調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發號施令者還可能涉及戰爭罪,成為被全球華人同胞所唾棄的罪人。
與此相比,火力發電廠或天然氣接收站並無此保護,一旦成為攻擊目標,台灣的電力供應將立刻陷入危機。
因此,核能發電在戰爭情境下,反而比其他發電方式更具「法律與戰略保護傘」。
二、核能強化能源戰略自主
降低進口依賴:台灣能源 97% 依賴進口,遭封鎖將無以為繼;核燃料體積小,可儲存多年,危機時仍能持續發電。
基載穩定性:核能可 24 小時穩定供電,維持醫療、通訊、軍事後勤等關鍵設施運作。
事故可控與長期供應:現代核電技術安全性大幅提升,SMR 等新型反應爐更能提供彈性分散式供應,降低大規模停電風險。
三、核能在戰時的戰略價值
嚇阻效果:攻擊核電廠等於釋放核危機,將逼迫國際介入,北京難以輕舉妄動。
民心穩定:穩定的電力供應能避免社會恐慌,支撐抗戰意志。
快速復原:核電廠抗震、防護設計優於火力與再生能源設施,戰後更易重啟。
四、核能與再生能源的互補
再生能源受制於天候與地理,難以單獨承擔戰時穩定供電任務。
核能與再生能源結合,可打造「清潔+強韌」的雙重保障。
五、政策建議
1. 延役現有核電機組,作為過渡期能源安全支柱。
2. 評估重啟核四並引進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R),建構分散式強韌電網。
3. 外交戰結合國際法:明確向國際社會傳達,台灣核電廠受《日內瓦公約》保障,任何攻擊都等同挑戰全球安全秩序。
結語
興達火力發電廠爆炸僅是一次意外,卻揭示了台灣能源系統的極端脆弱。若在戰爭或封鎖中,台灣不能承受如此代價。
核能不是單純的能源選項,而是國家安全的基石。
唯有積極發展核能,台灣才能在危機時仍維持供電,展現不畏封鎖、不怕斷電的韌性,守護 2300 萬人的安全與尊嚴。
PS:
1.本文經chatgpt修飾
2.核能有核廢料、核災可能,但可控,故可用。這就與瓦斯有CO2排放、會氣爆,但也可控,就能用到裡相容。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