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學院」讓美國有信心,蘭德:台灣不缺戰鬥意志但「這件事」拖垮防務美國有解方

「黑熊學院」和「壯闊台灣聯盟」抗中決心讓美國有信心,蘭德:台灣不缺戰鬥意志但「這件事」拖垮防務 美國有解方
劉孜芹 2025年09月08日 15:50:00

台灣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納入更多城市戰模擬。(台灣總統府提供)
有分析指出,外界常批評台灣缺乏「戰鬥意志」,但實際問題並非民眾不願自我防衛,而是「政治極化」拖累防務改革和民防建設。



多數台灣人其實有強烈的決心,來抵抗中國威脅,並積極參與民防訓練,但黨派惡鬥削弱了整體動員。面對這種狀況,華府應該運用外交和合作,支持台灣的「全社會韌性」(whole of society resilience),以補強純軍事之外的防衛能量。



美國智庫蘭德(RAND)公司台灣政策倡議主任(Taiwan Policy Initiative)郭泓均(Raymond Kuo)與研究助理基什(Catherine Kish)5日發表文章,指出台灣前文化部長龍應台曾感嘆,台灣缺乏「戰鬥意志」(will to fight)會讓國防失去關鍵支柱。



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也批評台灣說:「在強化防務上展現出讓人震驚的缺乏緊迫感」。柯伯吉曾質疑:如果台灣不願自我防衛,美國為什麼要防衛台灣?



隨著中國軍力日益壯大,持續以軍演包圍台灣。解放軍的海空軍幾乎天天侵擾,北京甚至抹去兩岸原本存在的「非正式海上邊界」。許多美國人也對台灣社會的反應感到困惑,似乎對威脅無動於衷、逆來順受,或是冷漠以對。



不過,這篇分析認為,更深入觀察會發現,台灣真正的問題並非缺乏戰意,而是「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





(延伸閱讀:依循范斯及柯伯吉論述 美《國防戰略》草案揭「台灣雖非生存利益但很重要」)




「黑熊學院」和「壯闊台灣聯盟」比想像中更有決心抗中


文章指出,多項重疊的指標顯示,多數甚至壓倒性多數的台灣人,願意防衛國家,渴望組織及領導,並對民防訓練展現濃厚興趣。調查一再顯示,超過2/3台灣民眾表示,一旦中國入侵,願意挺身而出、保衛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適齡服役的年齡層之間,支持徵兵的比例甚至高於南韓。



不只數據如此,民間的民防培訓組織如「黑熊學院」和「壯闊台灣聯盟」的訓練課程,往往一開放就額滿,得提前好幾個月預約。醫師們甚至排隊參加戰傷救護及槍傷處置的課程,這些情境在台灣極為罕見,但一旦發生危機卻可能成為日常。



這種認真態度同樣反映在政策上。雖然仍有許多努力空間,台灣在過去兩年,將國防預算提高超過10%,自2016年以來總增幅達76.8%。2024年國防支出占中央政府總預算15%,2025年更達22%,比例高於美國。



台灣正在擴大自主國防產業,每年生產的反艦飛彈甚至超過美國。政府也宣布2026年的國防支出將達GDP的3.32%,並以3%作為最低基準。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不包括所謂「全社會韌性」(whole of society resilience)的投入,也就是政府、軍方與平民共同協調的備戰計畫。許多美國觀察者眼中所謂的「台灣冷漠」,其實反映的是缺乏方向和組織,而非缺乏意志。



「全社會韌性」正是這個缺口的答案,能協助台灣組織,並支撐潛在的中國入侵或封鎖。台灣政府已提升年度「漢光演習」的真實性及全面性,延長演習時長、增加城市戰的模擬、不再預先編排劇本,並動員更多後備部隊。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更納入民防和基礎設施保護,包括疏散演練,甚至利用台北捷運運送部隊和裝備。





今年國軍「漢光41號」演習將召集2.2萬名後備軍人,創下歷年人數最高紀錄。(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台灣「漢光41號」演習召集2.2萬名後備軍人,創下歷年人數最高紀錄。(陳愷巨攝)


真正的障礙是「政治極化」


台灣真正的障礙來自「政治極化」。這源於台灣政治體制的結構弱點,雖然整體穩健,但地方派系的壟斷讓政黨能夠只訴求於窄小選區,忽視更廣泛的民意。在這種環境下,政治人物得以挑動對美國支持的質疑,並將民防努力抹黑為「好戰」。



在野黨持續攻擊民進黨的防務改革。國民黨指控賴清德為了個人政治利益而挑釁中國。2024年,教育部推動的「青年服勤同意書」(Youth Service Consent Form)也引發爭議,被誤認為要動員高中生參與民防,引發家長恐慌。雖然這項政策很快便被取消,反對黨仍指控政府要把孩子送上戰場。



今年的「漢光演習」首次強調民防,在野黨卻批評這是政府在製造「毀國恐懼」。他們甚至在2024年提案修訂《民防法》和《全民防衛動員法》,企圖阻止平民支援軍方防務。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最近1份報告指出,台灣的政治極化削弱了「全社會動員」的效能。缺乏跨黨派的支持,相關的規劃及訓練難以推進。在野黨掌控多數縣市的首長職位,讓地方層級的民防投入斷斷續續。有些政治人物甚至指控民防組織「從兩岸緊張中牟利」,並揚言調查。





(延伸閱讀:烏克蘭學者:漢光演習只是表演 台灣長年去軍事化難抗中國軍民教育)




美國應讚揚台灣的社會韌性


面對這種狀況,美國的角色並不僅限於對台灣軍售。華府在強化台灣民防上擁有獨特的槓桿作用,即便是些微的政策表態或合作,也能產生巨大效果。



最重要的是,美國政府可以公開讚揚台灣在「社會韌性」上的努力。這能跨越台灣的政治對立,為地方政府加入中央防務準備提供政治正當性。這是少數能僅靠外交手段,就能打破黨派藩籬的領域。



台灣民防的成效更直接攸關美國利益。社會越團結有序,越能有效移動和補給部隊,延緩或擊敗入侵的中國軍隊。糧食、水源及能源的儲備越充足,台灣民眾就能撐過更長時間的封鎖。台灣堅持越久,留給華府、東京和其他夥伴的決策空間就越大。





協助台灣借鏡其他國家民防


理想狀態下,台灣應在增強社會韌性和添購武器之間取得平衡。然而,美國目前尚未交付台灣已支付、卻延宕的215.4億美元軍售案。即便這些武器立刻到貨,形成戰力仍須好幾個月甚至更久。相比之下,民防強化能更即時地提升安全,不會過度消耗美國的產能及預算。



美國的聯邦及州機構可以分享保護基礎設施、維持政府運作、建立安全通訊的經驗。在戰時,通訊網路被毀會切斷中央政府與民防人員的聯繫。美國軍政及企業領袖能向台灣各層級領導人提供危機決策訓練。



另外,華府也可協助台灣借鏡其他國家的民防模式。芬蘭的「國防訓練協會」負責標準化民防訓練、紀錄個人受訓狀況並進行戰備評估,同時作為政府和民間的聯繫窗口。愛沙尼亞的「網路防禦聯盟」則能成為台灣發展資安合作的典範。新加坡的「志願軍團」甚至開放女性參與,並將醫療和資安訓練納入體系。



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台灣已在政府、社會及軍事層面取得進展,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多重挑戰。華府正面臨關鍵契機,可以突破台灣的政治極化,推動超越純軍事領域的全民防衛,強化整個台灣社會的防禦能量。





芬蘭基於歷史教訓,數十年來積極強化社會防禦韌性,圖為該國軍方裝備在國會廣場上陳展,藉此拉近民眾與軍方之間的距離。(取自芬蘭國防部臉書)
芬蘭積極強化社會防禦韌性。圖為芬蘭軍武在國會廣場上展示,藉此拉近民眾與軍方之間的距離。(取自芬蘭國防部臉書)
2025-09-08 16:26 發佈
ebola01 wrote:
郭泓均



從頭到尾沒看到美國政府讚揚黑熊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