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府院改組,最刺眼的特色並非新人具有什麼特殊專才,而是「發言人世代」大舉進駐。趙怡翔、李問這批三十多歲的新秀,被推上國安會副秘書長,看似世代交棒;但張惇涵、阮昭雄、徐國勇,則是一字排開的「前發言人方陣」。再加上擅民調的鄭俊昇出任府副秘書長,霎時讓府、院更像一家大型公關公司,而不是決策中樞。
賴清德的盤算很清楚,他明白在朝小野大、國會寸步難行的格局下,政策可能推不動,只能靠論述取勝。他需要的,不是能扭轉政局的謀士,而是一支能把話說漂亮、能把挫敗包裝成勝利的宣傳團隊。因此,改組的核心布局就是強化「說故事」的能力,把施政困境轉化為形象攻勢。
然而,這種「話術治國」能撐多久?治國不是政見發表會,也不是媒體記者會或文宣簡報。如果內閣成員擅長操弄語言,卻欠缺治理的硬實力,只會讓民眾更快看穿「只有話術、沒有解方」的空洞。在風災處理失當、政策搖擺反覆、弊案層出不窮的情勢下,人民期待的是務實施政,而非漫天政治宣傳。
台灣此刻的處境,內外交困,遠比前幾任更加艱難。兩次大罷免失敗後,朝野對峙並未停歇,民眾對政治內耗的不耐與日俱增。經濟方面,無薪假潮擴散,產業鏈受國際局勢牽動,勞工和中小企業皆感焦慮。外交上,美中角力進入新冷戰格局,但川普對台灣的態度則現實而冷峻。這些挑戰,需要胸懷遠大、深謀遠慮的謀士,為台灣計議長短期方略。
但這次改組,民眾看到的不是智囊,而是發言人;不是謀國之士,而是救火隊員。賴清德擺出的隊形,都是為了「怎麼說」,而不是為了「怎麼做」。這透露的不是深思熟慮,而是焦慮倉促;不是為國謀遠,而是為己解套。
諷刺的是,賴政府雖掌握了大多數媒體,卻無法奪回話語權。這正說明,霸占麥克風,不等於找回選票;若不能有效施政,就無法爭取民心。偏偏這是賴政府的致命弱項:政策反覆、治理失能,一味依賴宣傳為自己包裝。但民眾一再看到政府無法自圓其說,反感只會快速升高。「吵架班底」再怎麼組合,也救不了賴政府的沒本事,反讓民眾對國家安危喪失信心。
表面上,賴清德不吝拔擢趙怡翔、李問等年輕人;但新人缺乏歷練而高就,反讓年輕世代發出質疑,認為是政治裝飾。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僅難以發揮功能,反而可能提早被消耗。這種安排,究竟是塑造接班梯隊,還是把新秀當成「政治耗材」?
至於張惇涵、阮昭雄、徐國勇,這些「前發言人」再度回鍋,或許能彌補賴政府溝通不足的缺口。但徐國勇首次出手,邀各派系連署要求改選黨團總召,非但無法發揮快刀斬柯建銘的效果,反而被柯建銘「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擋下,讓賴清德更顯難看。徐國勇這步爛招,也讓民眾看破手腳。
「發言人內閣」最大的風險,就是變成「很會說、卻不會做」的空包彈。當言詞凌駕施政、包裝取代決策,治理的根基只會愈發空洞無心。殘酷的事實是,打宣傳戰、輿論戰只能短暫救火,無助於國家發展。官員的舌頭再靈巧,卻提不出可行的政策藍圖,能說服人民嗎?
賴清德若不直面國會困局與自己的治理挑戰,就算進用大批發言人世代,也無法挽回其信賴危機。歷史將留給這批內閣的註腳,大概不會是改革與遠見,而是一場華麗而短命的術士遊戲。台灣缺的是忠誠治國之士,但賴清德口袋裡卻掏不出像樣的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