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些人卻不幸因日軍任務規劃被派往滿州、北朝鮮,戰後又以日本戰俘的身分被蘇聯秘密送往西伯利亞,在冰天雪地下從事勞改,有些人死亡有些人輾轉回到台灣。
依據賴興煬的口述,有9 位在臺灣入伍的海軍特別志願兵,在終戰時成為西伯利亞戰俘。
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於昭和18 年(1943)8 月1 日,同時在臺灣和朝鮮實施,徵募16歲以上、未滿21 歲的志願兵,編入所屬管轄的高雄警備府或鎮海警備府(今韓國昌原市鎮海區)的海兵團受訓,根據志願者的身材、技能、職業,分為水兵、整備兵、機關兵、工作兵、衛生兵、主計兵等兵種。
中日戰爭(支那事變)爆發後,以及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前後,陸軍、海軍都需要大量的兵力,因此日本從昭和13 年( 1938 )開始,陸續徵集原本因不適用日本戶籍法而無兵役義務的朝鮮人和臺灣人入伍。
由於美軍對日本密集轟炸,使得日本難以在本土重建大量折損的航空戰力,滿洲因此成為培養航空兵力的重要地區,加上蘇聯宣告不延長「日蘇中立條約」之後約一個月德國戰敗,歐洲戰場結束,蘇聯對日參戰已成定局,日本在滿洲、朝鮮及東北方面各軍在此情勢下,積極從事作戰準備。
至於影響9 位在臺灣入伍的海軍特別志願兵終戰時所在地的轉折點,應該是原隸屬海上護衛總司令部的第901 海軍航空隊,在1945 年1 月1 日戰時編制改定時,被編入第一護衛艦隊,由於美軍在南海的攻勢,迫使欲準備本土決戰的日本,必須在本土的港口和海上交通被封鎖前,從朝鮮和滿洲緊急運送重要物資,第一護衛艦隊包括第901 海軍航空隊在內的相關兵力,都須投入作戰,這應該是影響9 位海軍特別志願兵終戰時所在地皆在北朝鮮元山的關鍵因素。
https://def.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161480?utm_source=yahoonews&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yahoonews_origi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