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彭/蝦皮...海外賣家...真的「可免驗」BSMI/NCC 嗎?為什麼本土賣家一定要驗?

網路海外賣家真的「可免驗」BSMI/NCC 嗎?為什麼本土賣家一定要驗?

我們常在蝦皮看到某些海外賣家上架的電子商品(例如行動電源、藍牙耳機之類),似乎乍看之下「沒有 BSMI 或 NCC 證號」,但仍能順利上架,甚至常常比我們本地賣家來得快;反觀我們台灣本土賣家,動輒就被要求上傳檢驗證號,否則可能被下架。這裡想從法規、平台政策、流程角度,個人認為值得重視的制度改善建議。

一、法規立場:海外賣家並非「法外之地」

先釐清幾個法規概念:

BSMI(商品檢驗局)與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是台灣針對電子商品/射頻器材管制的兩大掛牌機構,若商品屬於應施檢驗商品,一律需要取得證號,才能在台灣市場合法販售 。

不論是進口商品或境外店家,若最終在台灣消費者手中流通,依法都應採檢驗;也就是說,海外賣家從法規上並無「自動豁免」 。

所以海外賣家「没被查到」或「未被強制驗證」,絕非因法規允許,而是平台執法或審查力道不及或較鬆。

二、平台政策:執行不一,造成「錯覺豁免」

官方政策明確指出:BSMI / NCC 字號未填寫、填寫不實者,平台有權下架
也就是說,無論境內或境外,只要上架就必須符合規定。
然而實際上,許多買家/賣家有以下觀察:
境外賣家或許利用主動更換帳號或低曝光率,甩開平台查核。
部分論壇/社群中也有台灣人在操作境外店帳號,利用較鬆的稽查差異賣貨 。

平台技術識別可能偏向「本地 IP 與帳號」比境外更容易被抽查,造成本地賣家更常遭下架警告;但這其實是平台執行力的漏洞,而非制度設計本意。

2024 年 7 月,Shopee 台灣站新增 BSMI「小黃標籤」屬性欄位,要求本地賣家填寫或自印碼,更強化規範 。
綜上可見,平台確有規範,但執行不一反而造成人為的豁免假象。

三、消費者認知與不公平情緒
1. 公平感缺失,引起逆反心理
不公平現象,若本地賣家必須遵守規範,卻看到海外賣家可「似乎跳過」這些流程,自然會產生「為什麼我一定要做,你卻可以不做」的不平感。

這不僅影響賣家,也可能影響買家對平台信任感,導致質疑商品安全性與平台管理力。

2. 「沉默多數」與檢舉意願低

平台經常仰賴用戶檢舉進行管理,但根據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使用者看到不合理條件(例如缺證號)時,若無明確鼓勵,很容易就「輕輕滑過」;再加上檢舉流程繁複,就更加減少實際行動。

四、真實案例分享(整理自賣家/論壇社群回饋)

有網友指出蝦皮對本地 BSMI/NCC 審查很嚴,但境外賣家似乎查不到,「看起來像是罰不到」 。

另有平台文建議,若發現同業或他人冒用你的證號,可以直接向 NCC 或 BSMI 申訴 ;但這類流程通常偏偏只有本地賣家較知情,境外賣家多不知或不理。

五、平台應重視並改善的方向
1. 主動追蹤抽查機制

平台可定期針對高風險類別或新開帳號進行抽查,不再完全依賴檢舉,降低賣家自認「沒被罰就合法」的偏誤。

2. 檢舉流程簡化與激勵

簡化表單:提供一鍵檢舉按鈕,並預填常見類型(如缺 NCC/BSMI 字號)。

回饋機制:利用心理激勵原則,對有效檢舉者提供蝦皮幣或優惠折扣,以提升參與感與成就感。

3. 資訊透明與教育

增設明確教學頁面(中/英文),說明 BSMI/NCC 的意義、如何查號、如何檢舉欺騙行為,提升消費者與本地賣家的資訊取得。

4. 平台承諾與公信

每月公布「平台處理缺證賣家」的數據,如下架件數、檢舉案件處理率等,用公開透明來提高公信力,讓不得不遵守規矩。

六、總結與呼籲

總結來說,海外賣家在蝦皮看似享有免驗 BSMI/NCC 的特權,並非法規或平台明文,而是執行落差造成。從消費正義與心理公平的角度來看,這種狀況令人難以接受,也破壞平台信任。



----------------------------------------------------------------



為此,我們強烈呼籲:

網路購物平台應 主動提升抽查與執行力,不只是針對本地賣家,也要對境外賣家一視同仁。

政府單位,BSMI 與 NCC 可與平台合作,並立即制定更直觀的一鍵查號工具或 API,讓平台更方便查驗。

完整化並優化平台檢舉機制,讓公平真正落實在每一位賣家與消費者的心中。
2025-08-28 10:09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