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現在不但韓國在罵,連日本也在罵
青鳥蟾蜍趕快出征日本媒體
………………
日本主流媒體近日對台灣「726大罷免」案提出批評,不論是保守派或自由派媒體,均對此政治行動表達不認同立場,反映日本輿論對賴清德政府的信任危機正在擴大。對此,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泉忠在臉書發文示警,他直言,日本輿論對賴清德執政風格的負面評價已然浮上檯面,稱賴清德已開始失去日本的信賴。
「726大罷免」後,日本重量級的偏右媒體,過去普遍被視為對民進黨友好,紛紛對賴清德展開負面評價。《讀賣》社論的標題為「台灣舉行罷免投票,排除在野黨的意圖被否決」。林泉忠表示,光從標題便可看出,這篇社論直接否定了「大罷免」的正當性,《讀賣新聞》毫不客氣地直指其目的在於「排除在野黨」,批判力道可謂異常尖銳,徹底否定了運動的合理性。
日媒將賴清德與陳水扁相提並論 點名「雜質說」意圖排除在野勢力
林泉忠指出,社論直言「希望賴氏能夠透過對話來彌合社會裂痕,而不是挑起朝野對立」,並總結「賴清德政府責任重大」,明確表達對這一連串政治紛擾的批判立場。《讀賣新聞》發表如此直截了當地批判台灣領導人的社論,可謂絕無僅有,其背後緣由引人深思。他一開始就認為,「這絕非《讀賣新聞》的單獨看法」。果不其然,4天後,《產經新聞》重要欄目「全球評論」也發表前台北支局長田中靖人的評論,題為「賴總統會是陳水扁第二嗎?」直接將賴清德與陳水扁相提並論,並點名批評賴清德在投票前「十講」第二講提出的「雜質說」。此番批評,與《讀賣》社論痛批罷免意圖在於排除在野勢力,堪稱異曲同工。
林泉忠提到,《讀賣新聞》發行量不僅是日本之最,更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報,《產經新聞》亦為日本五大報之一(與《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並列)。更重要的是,這2大報在意識形態上偏向中右,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對民進黨較為友好的輿論重鎮。如今不約而同地發表批判賴政府的社論與評論,顯示日本輿論對賴清德執政風格的負面評價已然浮上檯面,稱賴清德已開始失去日本的信賴,亦非誇大之詞。
myron0319 wrote:
清德宗現在不但韓國在...(恕刪)
我先講結論:賴清德這次在日本輿論場的失分,是技術性致命傷,而且是那種「就算補血也回不來」的類型。為什麼?因為他犯的錯不是政策本身,而是破壞了國際友軍媒體的敘事框架。
先看《讀賣新聞》——這家報紙對台灣的定位很清楚:穩定、友好、可合作。多年來,不管台灣內政怎麼亂,《讀賣》都盡量用「溫和修辭 + 正當性強化」幫你擦屁股。結果這次他們社論開門見山就寫「排除在野黨的意圖被否決」。對日本政治觀察圈來說,這是一種「撤回背書」的行為——你等於讓一個幫你講好話多年的律師,第一次在法庭上當著所有人說:「不好意思,我的當事人確實有動機問題」。
再來,《產經新聞》——日本右派媒體的鐵票倉,長期站在反中挺台立場。這次田中靖人直接用「賴總統會是陳水扁第二嗎?」這句話,你要知道這在日本外交輿論的黑話裡,其實是把你放進「高風險領導人」的名單裡。日本政治圈對陳水扁的評價:國際上不可控、內政過度意識形態化、缺乏戰略定力。你一旦被歸到這個類別,接下來的所有外交評估都會預設你可能突然丟個震撼彈。
接著是「雜質說」——在台灣選舉場合丟這種詞,對內部支持者是「團結號召」,但在國際傳播上,這是等於在外交檔案裡寫上Purging Opposition(清除異己)。對日方媒體而言,這是威權化的早期訊號,他們必須在輿論上記錄並放大,否則會被自家智庫批評「判斷失職」。
最後要講的是,日本媒體圈是個高度封閉的生態系,一旦兩家核心中右派大報同步轉向批評,就代表這不是單點事件,而是整個輿論鏈路發生了方向性偏移。這會觸發三個後果:
未來日媒對賴清德的報導會進入「預設懷疑模式」,你必須付出雙倍的政治資本才能恢復原本的友好調性。
友軍國會議員在公開場合挺你的成本提高,因為媒體環境已經不再保護他們。
這種信號會被美國媒體與智庫同步觀察,進而影響到華府對台政策的風險預測。
所以啊,這不是什麼「新聞雜音」,而是一次完整的「信任信用破產事件」。在國際政治裡,敵人討厭你不可怕,友軍懷疑你才是真正的地獄難度。
--不知道你們發現“真正的”民主與台灣的“民主”差異在哪裏了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