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95 年乙未戰爭(日本接收台灣初期)
1895 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派兵接收台灣,引發台灣軍民的武裝抵抗。
歷史學界估計,在接收台灣的頭幾個月,日本軍在鎮壓中殺害 數萬名台灣人,有學者如謝國興、黃昭堂等推算大約 1.4 萬至 2 萬,也有更高的估計。
---
2. 初期抗日游擊戰(1895–1902 年左右)
各地義軍與日本軍持續衝突,例如大嵙崁、噍吧哖、六堆等地的戰鬥與鎮壓。
這段時間死亡人數同樣在 數萬人,但很難精確統計,因為許多是地方小規模衝突與報復行動。
---
3. 噍吧哖事件(1915 年)
台南玉井一帶民變,日本軍鎮壓後,史料記載 被殺台灣人約 3,000–6,000 人。
---
4. 霧社事件(1930 年)
原住民賽德克族抗日行動,日本軍及警察鎮壓後,約 600–1,300 名原住民死亡,包括後續的「清鄉」行動。
---
5. 戰爭末期(1944–1945 年)
日本徵用台灣人從軍、從工,或送往南洋作戰,許多人死於戰場與艱苦環境,但這部分多屬間接死亡,非直接屠殺。
228有碑 也有人名 可以去算算 不到3萬 菜正元的台灣島史記用查的到的文件推算本省人死不到2000 外省人也差不多死一樣多人
日據 至少死30萬人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883895?mode=whole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