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截彎取直是指為了改善基隆河的防洪能力,將河道彎曲的部分截彎取直,並加高兩岸堤防,以增加河道的排水量和減少洪水的威脅。 這項工程主要集中在內湖、松山、大直和南港等地區,並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士林段,第二次則在大直、松山、內湖和南港段。
第一次截彎取直
在民國50年代,針對基隆河士林段進行整治。
主要工程包括將社子島東南角後港墘一帶截分為東西二部分,並填平番仔溝,使社子島與陸地相連。
填平舊河道,產生了今日的基河路。
社子島也因此與臺北市相連,不再是獨立的島嶼。
第二次截彎取直
從民國80年至83年,進行「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計畫工程」,針對南港到大直地區的河道進行截彎取直。
主要工程內容包括將大幅彎曲的河套拉直,興建與加高兩岸堤防、新河槽開挖、整理河川地及綠化、低水護岸,並興建抽水站等。
工程完工後,雖然臺北市下游段的水患獲得改善,但也造成中游段的汐止和基隆市的五堵等地區在降雨量大時更容易發生水患。
為了改善下游地區的防洪問題,後來又興建了員山子分洪道,將上游的洪水分流排入東海,對中游地區的洪水防制具有相當效果。
總結
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的目的是為了改善防洪能力,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例如中游地區更容易淹水,以及河道縮短後,漲潮時河水逆流而上等問題。 為了進一步改善防洪,後來興建了員山子分洪道,將基隆河上游的洪水分流,減少對
#盤點台南治水問題!慘阿~~兩任市長都沒做到的建設!
https://youtu.be/XGdunjTgqAc?si=ImtGvJlKeps86jzc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