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統計,近來全台每週因詐騙造成的財損高達新台幣20億元,且幾乎每天都有新案例浮上檯面,台灣儼然淪為「詐騙天堂」。前私募基金操盤手、財經粉專「股人阿勳」就感嘆,台灣詐騙問題日益嚴重,而核心原因其實就一個「貪」字,呼籲大眾別再對詐騙集團心存同情,「你以為他是個可憐人,其實他只是個壞人。」
近期豐原一家五口命案,再次引發社會對詐騙問題的高度關注。王姓一家疑似因誤信大女兒的張姓同學推薦的「刷卡代購黃金、賺取佣金」方案,結果被捲入高利貸與虛假投資陷阱,最終背負千萬債務、走投無路選擇集體自盡。
對此,股人阿勳無奈表示「詐騙從來不是從陌生人開始,而是從你身邊最信任、最親近的人開始。」他提到,許多受害者都是事後才驚覺,介紹他們投資、開啟這場災難的,其實都是熟識的親友。更諷刺的是,當問題爆發,這些人往往會一臉無辜地說:「我也是受害者。」
「但請記住,會幹詐騙的人,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貪!」股人阿勳接著說,真正會下手騙人或參與其中的,往往不是最困苦的人,而是那些見錢眼開、毫無道德底線的社會敗類,「你以為他是可憐人,事實上他只是個壞人。」
他呼籲,若要真正從解決詐騙亂象,必須從根本開始,不能只鎖定主謀重罰,而是應該針對整條「共犯鏈」全面打擊。他指出,包括願意出賣自己帳戶的人、幫忙提領的車手,都不是單純的「受害者」,而是整條詐騙鏈上的一環,「不處理源頭,就只是抓完一批、換下一批。」
在日常生活、企業管理、公共政策乃至人生重大抉擇中,我們往往追求所謂「最佳決策(optimal decision)」。然而,事實是:任何決策,本質上都是風險的實踐行為。即使在資源充足、資訊透明的環境下,風險亦無法被完全消除,只能被建模、預測、調控。因此,建立可動態切換的系統決策模型,便成為風險時代中不可或缺的生存機制。
一、每一次決策皆為風險的實踐
所有決策行為都隱含著「未來不可知」的特性。即使當下的資訊看似充足,背後仍存在無法完全量化的未知變數,這些變數構成了決策風險的本體。風險不僅僅是損失的可能性,更是對未來結果不可預測性的度量。而決策,便是在人為建構的模型中,試圖選擇一條最可能通往期望結果的路徑。
然而,若無對風險進行模型化、模擬與動態追蹤,任何單點決策即有可能成為破局的引信。
二、大腦非無限參數模型:有限參數的盲區
人類大腦雖具備高度的抽象能力與經驗回饋系統,卻終究不是無限參數的運算模型。面對複雜決策情境,大腦常仰賴以下特徵進行簡化處理:
1. 有限資訊處理(bounded rationality)
2. 經驗性啟發法(heuristics)
3. 偏誤導向滿意解(satisficing)
這意味著,大腦常以「可接受」而非「最優」的標準,做出符合短期目標的決策。而這種近似於過擬合(overfitting)模式的選擇,極易受到情緒、偏見、或資訊過濾的干擾,導致錯誤預判與資源錯置。
三、偏誤與滿意解的高機率現實
在現實世界中,多數人與組織所作的決策,並非出自全盤資訊評估後的理性選擇,而是出於資源、時間、認知負荷下的妥協產物。這些決策結果,常被稱為「滿意解」(satisficing solution),即「勉強可接受」的方案。然而在高風險情境下,一次錯誤的滿意解,足以造成資源耗竭甚至系統崩潰。
舉例而言:
個人財務上,缺乏風險評估的高額投資往往成為一場災難;
企業併購中,單一錯誤判斷即可導致整體資金流斷裂;
公共政策若無系統模擬,即可能導致社會成本暴增。
四、沙箱模擬與系統性決策建模的必要性
在工程與人工智慧領域,決策模型已逐漸朝向「沙箱模擬(sandbox simulation)」與「多線程演算(multi-threaded optimization)」發展。這意味著,任何關鍵決策皆應置入一套可重複運行、可預測演化的模擬架構中運作,以測試各種變因與後果。
一個成熟的系統性決策模型應具備:
參數建模能力(Parameter Modeling):對於關鍵變因進行標準化、可量化輸入。
動態回饋機制(Dynamic Feedback Loop):根據實際結果,更新模型參數。
多路徑推演(Path Simulation):探索並比較不同決策方案的可能後果。
風險視覺化(Risk Mapping):呈現潛在損益與風險熱區,以輔助決策者洞察潛在盲點。
五、動態切換:非線性決策策略的核心
與其仰賴一次性、靜態的決策,不如構建可「動態切換決策路徑」的彈性系統。這種策略允許決策者根據外在環境變化、內在目標調整與即時數據輸入,於多重策略之間快速跳轉與調整方向,以維持系統彈性與存活可能性。
這種模式在生物系統中早已存在——例如免疫系統根據病毒變異迅速調整反應模式;在人工智慧中則對應至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與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的路徑選擇動態。
決策如同操作一艘航行於風暴中的船
在資訊爆炸與風險高度交錯的當代,任何看似理性的單次決策,若未置入一套動態建模與風險評估架構中,都可能走向崩壞的邊緣。真正成熟的決策系統,不應只是靜態地「做出正確選擇」,而是能夠在風險與變動中持續調整、動態導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