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統賴清德在桃園客家青年論壇對客家鄉親以台語俗諺「家己揹奉金,閣替人看風水」發言,並反問「講台灣話聽得懂嗎」,此舉暴露其語言優越心態,顯現三重謬誤:
一、文化霸權的傲慢姿態
在客家庄主動使用非客語溝通,卻反問聽眾是否理解台語,形同將閩南語預設為「台灣話」標準。此舉漠視客家族群語言主體性,更強化「閩南中心主義」的霸權思維。當客家青年邀約的場合反成閩南語宣講台,恰證權力者對多元文化的輕蔑。
二、「打掉雜質」論的雙重標準
賴氏同場宣稱要透過罷免「打掉雜質」,卻在客家庄製造語言隔閡。這種矛盾揭示其團結話術的虛偽性:所謂「雜質」實指異己聲音,而閩南優越感反成檢視標準。當總統在多元族群場合展露語言霸權,恰暴露其「反共護台」口號下的內部排斥。
三、撕裂族群的和諧假面
對照賴氏呼籲「中華民國派與台派團結」,現場卻以方言權威姿態劃分「聽懂/聽不懂」的界線,實質製造文化階級。國民黨批此舉「總統失格」,正在於其言行分裂社會:一邊高喊反併吞,一邊複製內部文化壓迫。這種「大閩南沙文主義」正是阻礙真團結的雜質根源。
賴氏以「台灣話」指代閩南語,在客家場域反客為主,此舉非無心之過,而是權力者文化霸權的赤裸展演。當「打掉雜質」的矛頭指向異議者,總統自身方言優越感卻成最大雜質,終將侵蝕台灣多元社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