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00543 wrote:活成黨要的樣子+1?...(恕刪) 閩客械鬥史18世紀1723年鳳山閩客械鬥賴君奏案吳福生案1751年閩客械鬥首次大規模械鬥,遠因乃朱一貴的部眾以閩籍漳、泉二府為主。而杜君英集團成員的組成則包括了閩籍漳、泉墾民和客籍使用潮州話的潮州潮陽、揭陽、海陽一地墾民與客籍傭工。整個起事集團後分裂為使用泉漳片的閩籍墾民和使用潮汕片的客籍墾民二股勢力而形成閩、客對立。在朱一貴、杜君英相爭之際,下淡水溪即有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包含了閩籍汀州府和客籍鎮平、平遠、程鄉三縣未附眾起事的客籍墾民,因懼遭戰火波及,遂集結以自保,形成六堆。台灣知府覺羅四明1757年上任,嚴厲控制械鬥。該知府任期至1764年。1769年閩客岡山汛(岡山區)械鬥閩人黃教作亂,清府徵客勇平亂。客客鄉勇趁機燒掠閩人村莊。1777年閩客械鬥閩客兩族群爭樹林,客人落敗遷竹塹郊區( 竹塹是閩南人地盤 )。1783年淡水閩客械鬥(張昂案)1786年彰化漳泉客械鬥(林爽文案)1787年淡水廳白石湖漳泉客械鬥-新竹區1790年彰化漳客泉械鬥(張標案)1797年噶瑪蘭蛤仔難泉客械鬥19世紀1806年苗栗中港溪閩客械鬥1809年噶瑪蘭蛤仔難漳泉客番械鬥1816年淡水廳閩客漳泉械鬥1826年漳客彰化嘉義械鬥(彰化溪州李通事件,只因竊豬,彰化縣志)1826年閩客竹南械鬥(張、黃)(李通事件波及)1826年客人吳集光宜蘭械鬥1830年台北盆地閩客二族因爭地盤發生械鬥。1832年嘉義閩客械鬥(張丙案)1833年彰化淡水閩客械鬥,張丙案之延續。1834年閩客臺北新竹械鬥1840年新莊閩客械鬥促使客家人移居中壢以南,新竹郊區,苗栗山區,死者被奉祀在新莊大眾廟。1841年鳳山閩客械鬥(陳沖案)1844年彰化漳客械鬥(陳結案)1847年鳳山閩客械鬥1853年台北閩客械鬥1853年,大路關閩客械鬥(大路關恩公廟)1854年中壢苗栗山區閩客械鬥1883年閩客鳳山械鬥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至雍正七年(1729年)間,擔任了巡臺御史的江蘇省人夏之芳,即作一詩表示:閩人輕惰粵人勤,墾置田園內外分。占籍莫嫌多客仔,曾殲朱祖作前軍。」臺灣作家李喬,是寫過以閩客械鬥為背景的《咒之環:幽情三部曲Ⅰ》與《散靈堂傳奇:幽情三部曲Ⅲ》兩部小說
hl4su3a8cl3 wrote:發現掀起族群仇狠搞分化的人,先存檔居心叵測 不用存檔了鼓動族群仇恨, 階級對立, 世代對立 仇中, 仇祖, 仇童, 仇家, 仇德的就是綠的 歷史已經記載, 綠的想賴都賴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