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享~
新青安限貸風暴 永豐銀總座談民眾買房迷思
新青安政策帶動房市續燒,在民眾買房意願大增及房價續漲之下,銀行房貸已滿水位,也傳出銀行祭出限貸令,撥款延後,甚至調高房貸利率「以價制量」。對此,永豐銀行總經理莊銘福今(21)日表示,永豐銀對今年房貸業務看法本來就趨保守,主要認為目前民眾買房負擔太大,很多房貸支出超過家庭收入1/3,因此,去年訂定業務目標即保守因應。
永豐金今日召開法說會,公布今(2024)年上半年自結稅後淨利122億元,年成長20.8%,續創歷史同期新高,每股盈餘0.99元,年化ROE為12.84%,而今年至7月稅後淨值146.09億元,已超過2020年以前歷年的全年水準,總資產金額並突破3兆元。
永豐金子公司永豐銀行上半年稅後淨利97.4億元,創下歷史同期新高,永豐銀總經理莊銘福表示,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手續費淨收益及金融交易利得,上半年稅後淨利年成長17.6%,優於其他金控旗下銀行同業合計的8.7%,3年及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也都有雙位數成長。
不過,近來因新青安貸款帶動民眾購屋潮,銀行在房貸接近滿水位之下,也傳出祭出限貸令,甚至調高利率,莊銘福認為,民眾購屋時應要認真考慮房貸負擔能力,年輕人對房貸有種迷思,認為買預售屋2、3年才交屋,加上房貸又有寬限期,房貸負擔金額很少,但負擔能力把本金及利息都算進去,房貸支出不要超過家庭收入1/3,很多都超過,這也是永豐銀保守看待房貸業務的原因,原本訂的成長目標就很低0至3%。
----------------------------------------------------------
裡面提到現在年輕人買房有迷思
1.認為買預售屋房貸負擔比較小(應該要把本金跟利息都算進去才完整)
2.房貸支出不超過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很多年輕人都超過)
我對第二點蠻有感的
聽到不少同學陸續在買房子
但他們的房貸幾乎是拿收入的一半 甚至更多來負擔
這樣急於買房真的有生活品質嗎?
你們怎麼看這兩點的迷思呢?
新屋的總價遠高於舊屋,買預售屋雖有約4~9年(4年建屋,5年寬限)才要開始貸款,但從簽約下去就是付頭款的開始,在貸款開始前的付款壓力是筆貸款後更高。
比如買2千萬的房子,4年後交屋,頭期款2成是4百萬,也就平均月付8萬多,除非自己手上已經有先準備一定存款,不然還款壓力很大。
另外,實際貸款時的貸款成數也別樂觀認為可以貸到8成,最近看屋有建商專員就直接建議要保守預估只能貸到7成。
現在紅單不能轉售,中途想解約時可能會有麻煩。
題外話,看屋還要注意冷氣有沒有預留安裝空間,好一點的會有屋凸可以安裝冷氣,很多大樓是直接懸掛在屋外牆壁,這些無良建商最好倒一倒。
最近看土城建案,30年3房大樓約1300~1500W,新建案都要3000W以上,但室內坪數差了約一間主臥的空間。
自備款是3百W與6、7百W差距,貸款月付款差了將近一倍,而且未來能貸多少、貸款年限可以多長都是未知數,因為交屋時才會進行貸款程序,現在都是未知數。
以前的全額款現在變成只是頭期款,年輕人真可憐。
HateAndrew wrote:
新聞分享~新青安限貸...(恕刪)
這就是目前台灣的問題
房價所得比太高
光是透過延長貸款年限、降低利息...
以目前的做法根本杯水車薪
要知道
1. 建商在取得買方貸款的那一刻起,就脫離了買賣房地產的風險
2. 銀行雖然是撥款者,但是貸款有不動產作為擔保抵押,所以風險相對低很多
3. 真正的風險在買方,尤其是貸款買房的那一方
因為,房貸的還款週期從過去的10年、20年,延長為30、40年,帶來的是長期的國家經濟、身體健康狀況、工作穩定度...等等風險
如果,中途沒有靠脫手轉賣拋開資金風險,而是如同政府鼓吹的自用住宅貸款者....
那麼,你會完全承擔這筆房貸所帶來的所有風險
屆時,面臨傾家蕩產風險的是你,不是銀行、不是建商,更不是出一張嘴用「要求銀行延長貸款年限」去解決購屋問題的政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