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a09e58133c3.html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Michael Weis的團隊發現,一些Swyer症候群患者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有個片段出現了突變,使SRY原本應該表達出來的酪胺酸變成了苯丙胺酸。
如果說染色體為XY的人性別為女性,Y染色體還可能來自母親,是否刷新了你的認知?但是,醫學上已有這樣的「奇蹟」:一位性染色體為XY的母親,擁有卵巢並正常發育懷孕產下XY女嬰。那麼,Y染色體怎麼了?為什麼沒有發揮男性決定作用? 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決定了睪丸的發育,但是,當SRY基因片段突變時,本來應該表達出的酪胺酸變成了苯丙胺酸,導致「男性化」轉錄失效。一個小小胺基酸的錯誤,導致個體空有XY染色體,卻無法擁有男性性徵!
以男性為「故事」的開始,以女性為「意外」的結束
無論是XY或XX的胚胎,最開始都是以女性形式發育。乳頭和乳腺在性別分化前就已經存在,這也是男性雖無哺乳功能,但卻有乳腺的原因。直到胚胎發育的第二個月,Y染色體的SRY基因發揮作用,睪丸開始形成,性別開始分化。如果SRY基因出現問題而無法發揮作用,那麼,胚胎會按照預設的女性版本發育。
性別分化是由胚胎時期性腺分泌的激素控制的,在激素分泌前XX和XY胎兒都具有繆勒氏管和沃爾夫氏管兩套生殖導管和未分化的性腺。繆勒氏管會分化成正常的女性生殖器官(子宮、輸卵管、子宮頸,陰道等);沃夫氏管會在睪丸分泌的睪固酮作用下分化成正常的男性生殖器官(輸精管、副睪等) 。正常的雄性/雌性只應含有一套生殖導管,另一套退化。
SRY基因有缺陷時,無差異的性腺無法分化為XY胎兒的睪丸。沒有睪丸,就不會產生睪固酮或使繆勒氏管退化的抗繆勒氏管激素(AMH)。沃夫氏管無法發育,因此不會形成男性器官;繆勒氏管會發育成正常的女性內部器官(子宮、輸卵管、子宮頸,陰道)。缺乏睪固酮意味著沒有二氫睪固酮形成,因此外生殖器不能男性化,導致形成正常的女性生殖器。最終,形成Swyer綜合症。
Swyer症候群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患有Swyer症候群的女孩性染色體為XY而非XX,她們看起來是女性,並且具有功能性的女性生殖器和結構,包括陰道、子宮和輸卵管。但是,性腺功能喪失,無法分泌激素,大多數第二性徵不會發育,身材瘦而高,青春期延遲。此外,因性腺功能喪失,她們需要終身服用激素,且極易長腫瘤,經常出現骨質減少。
奇蹟家庭:XY母親正常生長發育並產下XY女兒
醫學從來不缺乏“奇蹟”,許多奇蹟只是人類未發現的現實。在人類繁殖方面,傳統認知以為只有擁有來自父親的Y染色體才能發育成男性,性染色體為XY的為男性,Swyer症候群患者無生育能力。但是,醫學上卻有這樣的現實案例:一名發育為正常女性,性染色體為XY 的母親經歷了自發性青春期、月經初潮,擁有卵巢且月經規律,經歷了兩次妊娠,並最終生下一名性染色體同樣為XY但性腺完全發育不全的女兒。詳細內容已於2008年發表於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也是首次報道XY女性生孩子的案例。
==
文章長, 請至網站閱讀
maya95 wrote:
https://ne...(恕刪)
原來如此,很好奇, 那未來會有Yy染色體嗎?
科學家說:
未來百萬年後一定只剩X染色體,男性注定會被消滅
女性一定是XX,性別有父的 XY決定
女Xy 和男xY 結合
下一代是
Xx,Xy 這2組沒有問題,問題是另一組 小y(母)x(父) 判斷男性,
另一組 小y(母)Y(父) 判斷?
Yy染色體
台灣女子拳擊好手林郁婷順利晉級四強賽,不過國際拳擊協會(IBA)又再度炒作性別議題,甚至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卻因無法提供檢驗報告、論述沒重點,遭外界批評。對於有XY染色體是否為女性,婦產科醫師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臨床上偶爾會出現有XY染色體的女性,但外觀上大多看不出來,需要進一步檢驗染色體才會知道。
另有婦產科醫師坦言,臨床上也不會從染色體「XY」或「XX」決定是男性或女性,雖是大部分情況,但並非鐵律,過程通常複雜且是個別化評估,考量因素,包括基因檢測、內分泌評等,呼籲外界「不要把它單純化。」
國際拳擊協會(IBA)以去年世錦賽檢驗結果,質疑國際奧會(IOC)的性別標準,對此,但IOC強調,林郁婷與阿爾及利亞選手克莉芙均符合所有資格標準,只要獲勝就能繼續參賽。
IBA近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去年檢測結果,會後媒體問及「XY染色體」的不同情況時,國際拳總前醫學委員菲利帕茲(Ioannis Filippatos)表示,「XY染色體毫無疑問就是男性」,媒體進一步提出可能出現「性別發展異常(DSD)」,菲利帕茲又改口說:「DSD是有可能的,我們必須就此討論;若是DSD,是有可能為女性。」
對此,婦產科醫師蘇怡寧發文分享表示,兩年前曾遇到一位孕婦,來進行羊膜穿刺,在做報告出來前,透過超音波檢測,身體特徵都為女生,不料,兩個星期後夫妻回診時,發現羊膜穿刺上顯示為「XY」,醫師本人也大感驚訝,將所有檢查再做一次,依舊是XY染色體。
蘇怡寧表示,最後基因診斷的結果是「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產生了基因突變,及雄性素不敏感症候群「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AIS)」,但除了染色體是XY之外,其他表現出來的所有一切就是女生,且生活上不會有任何影響,也不是病。
蘇怡寧也坦言,性別領域真的很複雜,臨床上也不會從染色體「XY」或「XX」決定是男性或女性,雖是大部分情況,但並非鐵律,醫師在處理性徵混淆個案時,過程通常複雜且是個別化評估,考量因素,包括基因檢測、內分泌評估、生殖器官結構、性腺功能等,其實非常複雜,並呼籲外界「不要把它單純化。」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也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臨床上偶爾會出現染色體「XY」的女性,但往往外觀上看不出來,需要進一步檢驗染色體才會知道,有些病人甚至在結婚後,因為不孕症治療,經檢查後才發現,主要都是基因問題所致。
==
一樣, IBA 沒有林郁婷的任何檢測報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