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 CP 值?喜歡的話,那你喜歡低薪嗎?」—— 來台九年日本拉麵社長揭露台灣低薪的核心問題
台灣社會有一種尷尬的氛圍:我們抱怨自己長期低薪,卻又不肯對他人的專業付出合理的報酬,也無心經營出專屬本土的專業文化。台灣人太喜歡從CP值論斷,讓優質、高價的文化慢慢從社會絕跡。
我們真的只能繼續抱怨台灣是個鬼島,卻完全不知道問題關鍵到底在哪裡嗎?
玩太bar 最新一支採訪影片出爐,採訪對象Mr.拉麵社長野崎孝男,曾在日本讀賣電視台擔任過記者,也當過東京都練馬區議會議員,9年前來台攻讀台大法律博士,卻轉了個彎,在台灣創辦了Mr.拉麵店,一開就是6家分店。社長以他在台灣擔任經營者的角度長期觀察,直接點出關鍵:
「台灣的血汗、低薪問題,全部都跟追求CP值有關係!」
從社長不到三分鐘的受訪影片,我們可以討論三件事:
一、追求CP值,讓台灣人對「吃」很疏離
旅居法國的設計師何桂育曾在《天下》評論過:「巴黎人對餐廳的看法,標準的『一分錢一分貨』、『便宜沒好貨』心態。大家在意的不是CP值,而是CV值(Cost/Value,值價比)。」
但台灣人不太習慣付給專業價格,一種節儉的個性使然,使得大家不太會去享受美食,甚至認為花錢吃大餐是一種奢侈,自然演變成大家對於享受美食或者是審美觀等等的有所偏差。
以拉麵來說,台灣有很多拉麵店,包括一碗銅板價、吃粗飽的便宜拉麵,也有一碗吃起來不太飽卻要上百元的拉麵。台灣不乏熱愛拉麵、組成同好會的人,但不愛吃拉麵的人多半是認為「麵很少、肉也不多、CP值好低」的角度來看。
所以當有人說「幹嘛花那麼多錢吃拉麵?吃一頓下來的錢,可以吃更飽的東西吧?」說真的這樣比下來,是對拉麵師傅專業的不尊敬,講究CP值這事其實不能用在「吃」的地方上啊!
二、從台灣拉麵價格,看低薪問題
Mr.拉麵從開店到現在,最便宜的拉麵大概都在99-110元的價位左右,社長認為,用打工一小時的時薪就能享用到的拉麵,才稱得上是平民料理。因此,為了因應台灣時薪,社長得把拉麵價格調得更低。當採訪人員一提及台灣時薪問題,社長直說:「台灣的壞文化是追求CP值!」
社長說之前在大學演講時,他都會問學生:「你喜歡CP值?喜歡的話,那你喜歡低薪嗎?」員工喜歡高CP值的東西的同時,不要忘了老闆也喜歡,所以他才會想用微薄的薪水請你。
低薪環境是出自一種「比價」心態,例如有人開2萬就願意做,但是你開2萬1,台灣老闆一定會選人事成本比較低的那個。台灣普遍要求cost down、提高員工CP值,但這樣完全不對。社長也說自家店長起薪兩萬八,做不到三年,現在月薪快七萬,台北店長薪資最高九萬;當老闆開始用CP值衡量員工,只會讓整個勞工環境變得更險惡。
三、台南不要為了觀光CP值模仿京都
最近有一句名言叫「台南等於台灣的京都」,身為台南市外交顧問的野崎孝男觀察之後不做批評,卻也點出台南和京都最大的差別:為什麼安平街上要賣韓國冰淇淋?
台南是台灣文化重鎮,卻捨棄自身獨特的文化素材而追求國外流行。日本、韓國文化很紅是沒錯,但社長呼籲,老闆們別為了賺錢而覺得賣什麼都無所謂,一味模仿日本、韓國,放棄在地的歷史文化。
(本文章歡迎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玩太bar採訪影片。)
===========================================
努力五年「僅加薪5千元」! 外媒揭台灣低薪高物價困境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NA)日前在YouTube發布了一則「深陷低薪困境,台灣年輕的畢業生如何面對高成本時代」的影音專題報導,探討當今台灣年輕人如何在低薪環境中努力打拚。影片上傳至今已累積63萬人次觀看,獲得大量國內外民眾關注。影片呈現當代台灣畢業生一出社會即面臨薪資成長緩慢、生活成本昂貴、人才不被重用等問題;受訪者大多需要身兼多職才能負擔基本的生活所需,更遑論存錢。即使是畢業多年,擁有4、5年工作經驗,且為了提高薪資不斷學習以增強自身技能的年輕人,其薪資「五年僅增加5千元」。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在於「通貨膨脹」。台灣薪資10年間成長了24%,然而由於通貨膨脹,使得薪資的漲幅遠遠趕不上高生活開銷。經常聽到長輩對現代年輕人說:「你讀完大學去工作領的薪水,還不如我當時讀完高中的薪水」。根據統計,台灣2012年的薪資可以買1097杯珍奶;到了2022年,只剩下853杯。因此,儘管台灣持大學文憑的人數高,但經濟狀況仍不比上一代。
儘管面對充滿挑戰的大環境,影片最後的年輕受訪者們仍對自己的未來抱持著樂觀且正面的態度,認為「無論未來如何,至少要趁還有力氣的時候努力過。」許多國外網友也在影片留言處讚揚、鼓勵台灣年輕人:「沒有一個人在抱怨或放棄,而是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盡了最大努力。」、「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和工作已經9年了的外國人,你會愛上台灣人的樂觀。他們不抱怨,而是埋頭苦幹,努力改善自己的未來。」
==========================
物價上來了,各位的薪資有跟上物價嗎?
並不是便宜就一定會偷工減料,問題在於同品牌相同產品,台灣就是盤,也並不是市場大小的問題,大件東西並不用考慮市場大小,大市場押的資金多,小市場押的資金少,一些非複數性質商品,非耗材商品,不需要拼量,也沒得拼量,賺不了大錢,淺薄的接觸實務商學就能瞭解。
家電版近期熱帖的洗碗機為例,洋牌一樣的東西在大陸頂規2萬5打死,為何台灣要標售6~8萬?台灣關稅重嗎?台灣運費貴嗎?都不是,貿易代理商把台灣人當井蛙當盤子當韭菜。
以為買比較貴就比較有保障嗎?沒有。有修過家電的都知道,韓牌日牌只要短短五年,可能就絕版無料可修,更大的可能是公司政策不願意修,就只壞個小零件,就要你報廢買新的,或者修理費用足可買新的,保證讓你氣到歪。現在我買大件家電唯一考量就是售後維修的狀況,上網查一下即能瞭解,韓牌日牌幾乎都不能買,嘿,偏偏它們卻是市場最貴的前幾名。
深入瞭解,許多商品其實根本不用到那麼貴,更多的只是商人溢價想要賺取更高利潤而已,與商品品質完全沒關係,更多也只是套牌而已,好一點的挑測好品質的來套牌,差一點的根本完全無異,全是白牌工廠貨。
當然市場也有一堆詐騙貨,某大品牌明明沒出此種商品,但市場上就是有,而且極賤價,這種當然不能買。
我砲故我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