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連結
聯合報社論/國中割頸,民進黨就是校園安全最大破口
2023-12-30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北市一名國三學生在教室遭他班同學持彈簧刀割頸喪命,引起社會震驚。教育部長潘文忠一席「學校應注意管理學生違禁品」的風涼話,激起基層教師的憤怒。蔡總統臉書還在拚選舉,力推賴清德的政見願景,也引起大批網友不滿,進而灌爆蔡英文和賴清德臉書,質問:「說好的社會安全網呢?」校園割頸案引發的社會不安與政治效應,正逐漸擴大。
國中校園發生割頸案,各界驚駭之際,潘文忠要求學校需特別注意學生違禁品的管理;這聽在第一線教師耳裡,不僅是冷漠的官腔官調,更是不知民間疾苦。目前教育的環境,一味強調保障學生的人權,相對的,教師的管教權卻不斷遭到限縮。教育部去年修改輔導管教辦法後,老師連檢查學生書包都可能遭到究責。如今校園出現殺人彈簧刀,教育部長卻要求教師管理學生違禁品;難怪有老師要求潘文忠親自到校園示範如何管理,家長團體更怒批教長講話太冷血。
校園不平靜,教師無助,家長也不安。民進黨於是開始政治操作帶風向,把責任推給新北市政府,要求請假參選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回來處理」。賴清德更見縫插針,在臉書發文稱政府正全力投入協力新北市政府因應後續事宜,同時誇讚高雄市政府反霸凌多麼具有成效。賴清德轉移蔡政府社會安全網破洞焦點,又明捧高雄、實打侯友宜,卻不提近年高雄霸凌案翻倍、新北減半的事實。民進黨的操作手法,與利用新北幼兒園餵毒烏龍案來打侯如出一轍;推光自己的責任後,就不必再面對問題。
說穿了,民進黨這種「權力歸中央、出事歸地方」的推諉心態,就是校園安全的最大破口。親綠的「人本教育基金會」長年推動學生人權,教師管教動輒挨告,甚至演成政治事件,逐漸導致教師心生恐懼而放棄管教;除使校園紀律廢弛,更損及一般學生安全。不僅如此,民進黨立委范雲更不斷要求各校檢討「充滿威權思想的黑心校規」,規定需有兩名以上家長會代表在場,教師才能檢查學生書包,否則需受罰。范雲今年還與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行記者會,要教育部對某高職畢業旅行檢查學生行李徹查究責。如今國中生帶彈簧刀進校園,潘文忠說盡風涼話,但誰能攔查?一名學生平白喪命,范雲則穩坐民進黨不分區安全名單,繼續撕扯校園安全破口。
每個學生都有平等受教權,不應被標籤化。但校園霸凌、學生攻擊教師事件頻傳,教師的管教權卻遭剝奪,這是合理的教育環境嗎?學校不能拒絕接受行為偏差的學生或曝險少年,但教育部提供給教師的,卻是一堆窒礙難行的輔導管教辦法,和貧乏的專業輔導人力資源。教師連自身都難保,要如何保護學生的安全和受教權?學校教師要扛的,除了學生在家庭中欠缺的教育,還要扛起政府愈補愈大洞的社會安全網,他們怎能不心力交瘁!
在臉書被灌爆後,蔡英文終於打破多日沉默,發文稱一直努力在建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但小燈泡媽媽、時力黨主席王婉諭則痛陳,社會安全網漏洞多,補太慢。賴清德聲稱,將落實社會安全網2.0及修改學生輔導法;聽起來,又是一堆空洞口號。侯友宜則批評,以目前蔡政府的規範,學校與執法人員再怎麼賣力都於事無補,因為相關的制度是「假人權之名,行保護惡人之實」。
民進黨高舉學生人權,卻沒收教師管教權,也剝奪了多數學生受教權與安全守護。校園連紀律都無法維持,談什麼教育品質?
….…......…............................
禮義廉恥是做人的基本義務
游錫堃說〈廉恥〉事實上是君主政治產物,而現在是民主政治,有不同的價值觀。
而現在的價值是什麼?
校園內的最高價值是每個學生的權利,包括犯錯者的權利、攻擊者的權利、不上課盡是吵鬧的學生的受教權!只要犯錯的學生和家長臉皮夠厚、硬拗不認錯,不讓處罰,連站立反省都不同意,凹個腳痛,誰拿犯錯者有辦法?
國中命案背後的根本問題…重權利輕義務 教改食洋不化
2024-01-01 05:43 聯合報/ 李明輝/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台北市)
日前新北市國中生遭同學砍殺,輿論譁然。不久前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批評一○八課綱是「無恥課綱」,立法院長游錫堃則反駁說,禮義廉恥是「君主制度的產物」。這兩個獨立的事件背後有更深遠的共同原因。我於一九八六年台灣解嚴前夕回國任教,迄今將近四十年,正是台灣歷經政治改革與教育改革的時期,親身感受到這些改革對學生心態的重大影響。
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自由派的學者介入甚深,故政治改革與教育改革背後都反映出自由派的觀點,簡言之,即強調公民意識(包括權利意識)。無可諱言,中國傳統文化偏重義務意識(禮義廉恥屬之),權利意識相對不足。在現代的民主社會中,公民的權利意識是必要的,故強調權利意識不能算錯。
但問題是,民主社會的公民是否也需要義務意識?不少自由派的學者(包括范雲、人本基金會)認為,民主社會只需要公民教育與法律,不需要道德教育與品格教育。更極端的說法是:道德教育與品格教育是威權政治的統治手段,不利於民主政治。游錫堃的話便反映出這個觀點。
英國哲學家歐尼爾(Onora O'Neill)在其《信任的問題》一書中特別強調:「人權與民主並非信任的基礎;反之,信任才是人權與民主的基礎」。她指出,若無義務意識(社會信任屬之)作為基礎,權利主張不會有任何實際的意義。她舉公平審判的權利為例,除非所有相關的他人(如法官、警察、目擊者)都有義務確保公平審判,否則所謂「公平審判的權利」只是一句空話。換言之,只有權利意識而無義務意識的人不可能是個好公民,甚至可能是民主社會的破壞者。其實,片面強調人權保障的自由派觀點也在美國社會造成很大的問題,而成為川普崛起的助緣。就此而言,台灣自由派的觀點可說是「食洋不化」。
台灣的教育改革一面倒強調學生的權利,而忽略了同時培養學生的義務意識,結果造就一批「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年輕學子。因此,這次涉案的國中生及其乾妹事後毫無悔意,也就不足無奇了。現行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及最近在立法院倉促通過的「性平三法」,片面強調學生的權利卻忽視教師的人權,也使得教師不敢管教學生。總而言之,與其枝枝節節地檢討個案與管教規定,不如承認:我們的政治改革與教育改革需要更合理的哲學基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