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大戰:白綠政治攻防戰
今天Hank要用不同的視角,來跟各位聊聊最近比較熱門的交通網紅議題。
話說大選快到了,你就會發現有些政治資源密集地開始投入各種特定議題,其實並非這些議題近期突然變得很重要,而是這些議題其實是政治板塊中的「戰略樞紐點」,就如同國際地緣政治中的「蘇伊士運河」或「麻六甲海峽」一樣,誰控制了這個戰略高地,誰就控制了它所影響輻射的政治板塊。
Hank也曾經參與過交通議題的運動,但我也深知:「政治,就是分化群眾的藝術」
因此,在與各方交通運動人士交往的過程中,我盡量聚焦在「族群交集最大化」的議題上,例如對於各類交通運輸工具皆產生影響的「區間測速」,這種議題的抗爭目標比較單一明確,那就是對抗政府行政權的擴大。這個議題可以最大化地集結各方群眾的力量與目標,一起對抗統治階層。
然而,我也盡量避免對「族群分化極致化」的議題進行表態,例如「四輪 vs 二輪」,以及最近的「鈑金大爺 vs 行人皇帝」這類議題上,因為,這種將群眾分化為「你」「我」然後相互征伐批判的運動,其實背後都是頂層政治統治集團控制群眾的詭計,只要讓民眾專注於彼此仇視和互鬥,民眾們就會忘記真正收割百姓利益的其實才是頂層集團,而這些統治者才能繼續高枕無憂,吃香喝辣。

行人地獄開啟政治大秀
而從年初開始的行人地獄運動開始之後,我便逐漸開始對這些大聲量的交通運動嗅出了一點不尋常的味道,這些專門以「切割族群」來主打的議題,往往更容易引來不同勢力的激烈攻防,議題打起來更激情更有「血腥味」,而有趣的是,從觀察頂層政治集團(藍綠白)的攻防反應,便可看出其政治攻防戰背後的運作邏輯。
綠營左派市場被侵蝕
首先,我們先從藍綠白的政治版圖來看,就可以知道,這些交通議題對於白營來說,是蠶食鯨吞綠營年輕族群的絕佳進攻機會,先進行「族群切割分化」,再高舉「弱勢族群」的道德大旗,這樣的左派畫風完全正中年輕族群的下懷,畢竟年輕人無論是在世代剝奪與階級剝奪的結構上,都有天然左的特質,所以白如果想要吃下綠的年輕票倉,就只有比綠更「左」,拿下左派光譜的制高點,才有其政黨生存的基本版圖。
而綠營的處境則十分尷尬,原本在2016大選中,綠便是仗著年輕族群天然左與獨的優勢,藉由太陽花運動一舉擊潰藍營並開始接收其部分中間泛藍的版塊,因此綠營擁有中間到深綠的絕對多數版塊(約55%-60%),穩定了八年執政的基礎。

然而,白營的出現,翻轉了藍綠統獨的政治切割法則,白營屢屢進攻「左派」議題並與綠營多次交鋒,造成了「左右大戰」逐漸主導了選戰的主軸,這對於以往習慣於統獨切割戰法的綠營來說可謂芒刺在背,不但無法將火力集中於藍綠統獨攻防戰,而且自身左派年輕板塊也會逐漸被白營侵蝕。
更為左右狼狽的是,如果綠營「回擊」交通議題,則落入白營的圈套,讓年輕族群開始分化,綠營將流失年輕選票,並加強了白營的政治聲量。
而如果綠營「回應」交通議題,順應白營左派進步(激進)需求,則將導致綠營原本內部的右派族群(多半為年長族群或既得利益者)開始流失,這將會將部分中間淺藍右派版塊重新歸還給藍營。(例如超速扣牌,記點扣照,民眾檢舉等激進交通制度均大幅讓綠營流失選票)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近期藍營對於交通議題基本上多半躺平不加著墨,只要等著白綠互鬥之後坐收漁翁之利即可。

交通大戰:話語主導權爭奪戰
因此,無論綠營是攻還是守,都會陷入左右矛盾的尷尬局面,白營只需要不斷強攻左派交通議題便可收穫戰果,而綠營則會在疲於應戰中逐漸流失板塊,這是一場「左與獨之爭」,一場話語主導權的爭奪戰!
所以,我們會看到不少交通網紅開始用比較激進的手段創造議題,擴大聲量,其目的自然並非侷限於交通議題本身,背後有更多的大選話語主導權與政治板塊切割的戰略意圖,這些激進的話術多半會先鎖定一個弱勢族群(例如行人,二輪等,參考女權與黑命貴)為主軸來切割族群,然後用明確的「二分法」讓群眾開始選邊站,等待對手陣營的上鉤對陣,並在激戰中逐漸建構該陣營的聲量與固化族群忠誠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政治勢力」。
所以對於攻防皆輸的綠營來說,其實還有第三種選項,那就是「軟釘子」,冷處理讓這些議題發酵不起來,也許才是大選前的最優選項。
交通議題只是白綠政治爭奪戰的其中一環,如果綠營無法操縱選戰主軸重新回歸原本擅長的藍綠統獨對決,或者無法儘速摧毀白營左派道德制高點的話語權橋頭堡(例如人格毀滅左派網紅),那麼最後的大選將會形成腹背受敵兵力分散的尷尬局面,原本的4:6的藍綠政治板塊將會變成4:4:2的藍綠白政治勢力分配,也許這將會是接下來幾年台灣的政治光譜,當然,前提是這最後一個月對岸中共不做怪助選幫倒忙的情況下!

交通極左化將形成新的地獄
最後,回到交通議題本身,Hank要說,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交通管理模式,因此我對於「交通零死亡」這種「極端政治正確」口號是抱持著戒慎恐懼的懷疑態度,在實務上,任何政治目標都不應該追求極致化,因為這將會導致達成這個目標的「成本極大化」,就如同疫情期間想要追求「封城清零」的目標一樣,為了怕病死人,就不惜一切代價摧毀一個城市甚至是國家的經濟,這是不成比例的代價損失,儘管它的口號非常的「政治正確」,但這種「左派思維」的結果往往就如同政治哲學家海耶克的名言所述:「通往地獄的道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交通零死亡?聽起來很美好,但是你我以及整個社會要用多大的代價來完成這個目標?

全城天網監控科技執法,人體晶片控制,社會安全信用評等,禁止人類駕駛,禁止私人載具,全AI控制社會,用犧牲全部人的自由人權,來換取最後少死幾個枉死用路人?喊這些口號的政治人物或網紅們有思考過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嗎?我們將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來完成它?
而這個代價要由少數大聲量的交通網紅來決定?還是由全體民眾的意志來決定?還是它一開始就根本不應該是一個該被設立的目標?交通的「效率」與「安全」的天秤,是應該被「單向一面倒」的嗎?
我想,這才是在喧囂的交通政治大亂鬥之下,應該被冷靜討論的核心議題吧?

最後,我還是得政治正確一下,我支持保護行人的路權,因為我們無論是騎車,還是開車,我們最終都是一個行人,行人的安全應該被尊重,在一個「合理的規則」下被百分之百地尊重,但是尊重是一個大原則,不是方法論,方法則必須要「因地制宜」,地廣人稀的大陸國家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地狹人稠的台灣,設計出一個能夠保護行人又能夠兼顧交通效能的遊戲規則,才是真正尊重行人的方法,而不是嘴巴上喊尊重行人,但事實上卻只是把行人和其他用路人丟進一個「羅馬鬥獸場」般胡亂規劃的道路設計場域裡去考驗人性與天擇而已!
我對左派的厭惡,就是他們最喜歡滿嘴「政治正確」,但實際的作為卻只是「慷他人之慨」而已!能不能夠分辨得清楚左派的嘴臉,就看各位讀者的觀察力了!
最後的最後,今天的交通亂象,以及讓人民分裂互相攻擊吵翻天的罪魁禍首,就是放任腐敗官僚的交通幫把持台灣交通政策的執政黨,該去概括承受這一切的責任,執政黨擁有人事財政以及立法院的優勢,弄到最後是一個地獄接著一個地獄地爆炸(先是行人地獄,後來有檢舉地獄與行車地獄),這不是人民的錯,而是政府施政無能的結果,如果我們一遇到議題就自己跳進來跟另一幫群眾對立,那麼,我們就中了統治者的圈套了,如果民眾還是搞不清楚政治階級鬥爭中的基本原理,那麼2024無論誰當選都一樣,我們還是會繼續在不同的地獄中沉淪煎熬的!

Next: 一人檢舉3萬次! 檢舉魔人浮濫已成病態! 應立刻修改民眾檢舉制度以避免社會對立內耗!法律地位合法化,檢舉數量控制。
延伸閱讀:
1. 全民檢舉 = 天網監控? 開放民眾檢舉視同行政權擴張,是否有違憲的疑慮?
2. 法院:未打方向燈免罰!封閉型彎道轉彎不構成未依規定使用方向燈之違規要件!快拿判決書去申訴!
3. 離譜搶錢!區間測速是測不準的量子力學?一再失準失去公信力民眾怒根本搶錢要求全面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