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選前也宣告台灣/中國貿易壁壘,影響台灣人民意圖明顯
因此,未來台灣的兩岸政策是要隨著國際社會主流,還是讓國際社會感到不信任,2024人民也必須有所選擇

面對中國 台灣要有「去風險」思維!
如何檢視總統候選人的「對中政策」?首先,必須釐清對 「中國的想像」,當前國際社會認知中國已從「發展」轉為「脅迫」,以及中國真實現況的表現,經濟下行的「風險」多於「機會」,這反應在西方國家不再對中國採取綏靖主義,反而將「中國威脅」畫上紅線,「去風險」的意識正在強化,就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拜習會」中向拜登示弱,也無法扭轉這樣的情況;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也鑲嵌在這樣的形勢之下,這是總統候選人的必考題。
台灣不可走「擁抱中國」的回頭路
或許有總統候選人錯誤理解中國因素,抑或刻意掩飾中國的真實面目,這都等同是對「中國的想像」,甚至是倒果為因,將中國的打壓及恐嚇「誆」成是台灣自作自受,例如開放中國旅客、中國學生的議題。事實上是「中國片面中斷來台」,而不是台灣,倘若因為台灣選舉結果而換來中國「施捨」的惠台待遇,這不但讓兩岸關係更為扭曲,再次重蹈2008年至2016年「糖衣毒藥」的處境,來自中國的好處跟利益再次回到特定「買辦」及「掮客」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