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竹縣後援會成立大會,賴清德問台下支持者,「現在竹東便當大概多少錢?」支持者答「100元」,賴清德隨即再回,若中國人靠服貿湧入,就可能以80元或更低價錢削價與台灣店家競爭。
感覺是一扯到中國就要虎爛一下,我在大陸有投資快餐店,我們來算一下好了?
開店就幾個成本,房租、裝修、水電、員工、材料,售價扣除這些就是利潤了
我們來比較看看,房租一樣吧?我就不信有誰看到中國老板就願意壓低房租,裝修以大陸人愛面子的個性,花的至少不會低於本土店家,水電標準都一樣吧(除非民進黨政府願意給大陸店家優惠),員工一樣得請台灣人吧?本土店都缺人力了,大陸店家還能降低?至於材料,大家採購的不也都一樣價格?
那剩下什麼可以動手腳?只有二個了,一個是降低利潤,叧一個是管理改善降低成本
任何一個原因都不能怪人家吧,如果飄洋過海來還願意讓利造成競爭,這樣對消費者有什麼不好?在消費支出減少下還證明店家可以存活,不行嗎?
如果人家是管理得當導致本土店家面臨降價壓力,那該怪自己吧?
除非原先就是把持著高利潤的狀況才可能發生100變80的行情
削價競爭沒有不好啊!
只要品質不差就可以。
開放,不是魔鬼,
重點是面對開放,自己內部有沒有調整一套因應制度?
比方台灣的食品管理機制,就很爛。
食品加工業的環保機制,也很爛。
用農地當工廠加工,很爛。
都市計畫混亂、環境混亂、發展混亂。
這些,都會導致台灣的食品加工業成本高漲。
---
我舉例來說,一公斤牛肉,costco最便宜是450元的板腱,以及388的肋條。
他們能賣這個價格,必然是加上他們的利潤,
相對於市場上的肉攤、或者全聯,這個價格,算是很便宜了。
但是在一些團購冷凍店,一公斤的冷凍巴拉圭牛肉片,只要250元,
吃火鍋、烤肉片,都很好用。
為甚麼會這樣?產品的不同定位,有不同價值。
丹丹漢堡跟麥當勞漢堡,是一件事嗎?
只要你的東西好,賣貴一點,還是有人買;
反之,如果你的東西不行,也不是大家都是笨蛋,一定會買。
所以,不懂賴清德要講甚麼,
服貿開放,對台灣衝擊當然是有,低價勞力不是問題,
引進東南亞勞工也是引進、引進印度勞工也是引進,
為甚麼不能引進中國勞工?
怕社會問題?那其實應該回頭問,
那過去這八年,民進黨政府,對於移工逃逸的事件,做了何種防範?
社會制度的改善,有沒有處理?
都沒有,那換誰來,不都一樣?比方印度...會比中國好?
所以,這個發言,真的不知道賴清德要表達什麼內容。
到底是在鼓吹服貿?還是反對服貿?
反對理由不清不楚,鼓吹得倒很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