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003700093-439901
從年輕人角度來看”務農”,農業在台灣確實是一大挑戰,其中包括:氣候不穩定、土地和資源受限、勞動力短缺、市場連接和價格的波動,所以也造成許多農家子弟不敢返鄉種田,田地荒廢情形越來越多。
臺灣位於颱風帶,農民總是面臨風暴和極端天氣的風險。自然災害常常對農作物造成巨大損失;接著是臺灣土地受限,價格昂貴,對新進農民而言,購買或租用土地變得極具挑戰性;再者傳統農業需要大量勞動力,但年輕一代更傾向城市生活,導致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最後還有農產品的銷售和市場連接是一大挑戰,需要找到有效的方式將產品推向市場,並能隨時應對價格波動。
這也是為什麼臺灣的農業信貸改革變得相當重要的原因!有了農業信貸的支持,可以針對氣候風險,幫助農民應對災害或重建;致力於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減輕農民可能的損失;利用資金提供培訓和支持計劃,幫助年輕農民獲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識,並購買土地或現代農業設備;最後一步便是建立農產品市場的聯繫和支持網絡,協助農民將其產品推向市場及全世界。
做了以上農業改革,感覺可以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相關產業活動,使臺灣農業更具吸引力,也可以為未來的年輕農民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大家覺得呢?
blood0819 wrote:
所以改種電了啊等地廢...(恕刪)
我還真的回鄉下仔細思考過改從事農業的
方案都有了
但還是不敢做
以台灣中南部農業區狀況來說
沒多少人其實搞得懂狀況的
說幾個簡單的現象吧
會說氣候等因素風險高的其實對絕大多數農民是因為水稻
這幾乎是最大宗單位面積投入資本最小的農作物了
農業最缺乏其實是資本
要等收成賣掉資金才能回收
那初期投資就相對顯得非常重要
一甲稻米投資額不高
且產出正常還有公糧等收購不需要考慮販售
幾乎就是最多農民會做的選擇了
但這個風險不算小的
以氣候變遷所以容易比例高的乾旱來說
沒有免費的灌溉水源要抽地下水
一季產出抽5次左右就做白工了(能源花費)
加上台灣其實缺水的
所以現在大規模的農地做一季然後一季領政府休耕補助非常常見的
有水都不一定兩季都種
領休耕補助雖然也要有轉作等投入成本
但起碼一分地淨賺小3000台幣還是可以預期的
如果要有抵抗氣候來弄產值比較穩定比較大的投入來說
以我當年打算弄溫室番茄當例子好了
基本也得至少2分土地
光弄溫室和整地與設備那些的初期投入大概就是千萬台幣那邊
幾年前競爭不多的時候
只要氣候異常種植在外面的番茄數量大減
那基本價格就高可以賺一筆
算是整體評估從投入到風險到收益都算是還不錯的項目
但千萬台幣有幾個農民願意且能夠投入
這看看現在台灣都這麼多年了
溫室內作物普遍性怎樣有去農業縣市逛過的心理有數
這只是2分地喔
算最小單位
如果要玩大一點上甲的規模
那也是動不動就是億來億去的投入規模
能玩得起的會是絕大多數的一般農民
農村狀態現狀是不少擁有點土地的年紀都很大了
所以很多土地其實可以出租
租金我所知道的也不是多高
一季大概台幣4500
一年兩季
即使是水稻真的要賺錢
那如果是能整合租到整片20甲起跳來具備基本規模的機械化效率種植
拉長時間看收益要養家活口過上小康生活是可以辦到的
但這個投資可就不是小數字了
以我實際遇到的所謂青年回鄉務農的
想得多做得少(連我都算是)
會有比較大規模我是呵呵啦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四輪贏兩輪 wrote:
改種電、還不如直接開...(恕刪)
這是不了解實際狀況
拿嘉義台南來說好了
大型建設公司絕對有能力起碼整塊上百甲的農地買進來然後透過政商關係改成建地的
但問題是誰會來買
商人是逐利不是做善事
拿一些不知名鄉村道路旁的建地來說好了
一坪慘的可能才2萬那邊而已
這點價格建商的投入怎回收
鄉間有相當數量在都市有賺到錢的人拿錢把不願去都市居住的長輩住的居家建的很好很漂亮的
長輩不在之後打折便宜賣的不算太少
這種都常常賠錢賣了
所以農業縣市炒房地產那是政治動作弄TSMC要來設廠
然後弄一塊工業用地出來
周邊弄建地
TSMC來不來不知道
這樣搞一波建商賺錢那才是有實際看到的操作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