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復有一位醫事檢驗師"魚"說得很好,以下是他說的
身為醫檢師,還是想簡單解釋目前藥物濃度的檢驗方法:
1.一般在醫院的檢驗方法中,是利用酵素免疫法的方式偵測,此法操作快速且成本低,很適合作為初步快篩的方法(簡單來說類似Covid-19的免疫快篩)
2.但由於尿液中有許多複雜成份,裡面一定有一些成分有類似於待測藥物的結構,這時候有可能就被檢測出來,這是此法最致命的缺點,為了強調敏感度高,而犧牲了專一性的問題,概念類似於「像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人」,因此容易有偽陽性的問題,但不能代表驗出陽性就真的代表有服用該藥物,仍透過更進一步的層析法或是質譜儀做確認(類似Covid-19 PCR的確認診斷)
3.如何訂製檢驗的量測範圍、偵測極限、閾值、量測不確定、參考值區間等等就十分重要,因為有人帶風向說只要尿液有驗到數字例如BZD驗出20ng/ml,複驗29ng/ml,就認定有服用該藥物,卻不知道該檢測閾值定在200ng/ml以下為陰性是有科學合理依據的,假如檢測數值大於200陽性就要用其他專一性高的方法去做確認,而且假設以儀器偵測極限為30ng/ml,30以下的數值因為量測誤差太大,根本就不具有臨床意義,請問那些專家、名嘴是否真的懂檢驗的方法,還是只看數值胡亂解讀報告是正確的嗎?
4.以醫院的酵素免疫法的檢驗方法要零檢出根本不可能,除非做質譜儀,質譜儀可以做到定量分析,那些自稱自己是毒物專家或是名嘴,不要將政治問題凌駕於科學專業之上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