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遠見辦的2023高峰論壇上,據說當過立委、金管會副主委、台灣銀行董事長、台灣金控董事長的李紀珠,問盧超群董事長了一個問題:「美國逼台積電去美國設廠,會不會影響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
結果這位台大電機系第一名畢業的史丹佛博士,對李紀珠荒唐可笑的提問完全置之不理,只用自己的角度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危機與機會。
盧超群說: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沒有一個地方是完全安全的。生活在台灣的人,從小也沒有覺得安全過。而今天台灣半導體真正的問題是,缺乏統整、前瞻的力量,我們每一個個別的企業都很厲害,但就像一個沒有指揮的交響樂團,有很厲害的鋼琴、小提琴、小喇叭,但不會合奏。美國人做事就很有規劃,短期、中期、長期的戰略是什麼他們很清楚,因為他們有architect,有conductor,能指揮一個交響樂團。
現在半導體產業獨大,開會的時候其他產業的人都會抱怨資源都被你們搶走。我說:『短期來看確實如此,但長期來看,你們還是有利的。』現在大家該做的不只是彼此爭水、爭電而已,而是要讓台灣在半導體上領先的優勢如何幫忙機械製造、IC設計等產業變成更好的產業,做出別的國家做不出來的產品,發揮台灣的強項,打整體作戰才是。
我前幾天開會,遇到一個年輕軟體工程師,他說他不會留在台灣,被日本挖角了。我才知道不是只有美國挖半導體過去,軟體業很多年輕工程師也被別的國家挖走。但他說看到我回台灣,他也會想回台灣。
我希望我們的企業家與官員都要好好想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好的architect與conductor,但我們沒有。我們現在都是把長期問題當作短期問題,把短期問題當長期問題。這是我們要面對的。」
在回答李紀珠的問題之前,盧董事長對半導體產業的分析也很精闢。他很大膽的說,Open AI在未來幾年之內一定會將人類的生產力提升10倍以上。而台灣的產官學界也要去思考,如何能讓台灣的2300萬人口裡的600萬人的生產力提升10倍,這樣我們就可以有一個6000萬人口的生產力。
他還說,微軟的AI產業將來會有80兆的產值,半導體也只會有一兆。但那80兆需要建立在這一兆的基礎上。台灣的半導體必須一直趕上才能維持AI的發展,應該還有30年的進步空間。
但半導體的發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能源。電腦運算所需要消耗的能源已經快追上全球能源的生產了。核融合與其他能源的技術勢必得有突破才行。
盧超群也反覆強調科技業者對台灣的社會責任。譬如說,他看到有派駐在亞利桑納的台積電家屬抱怨環境不好,他說他可以理解,但無法同情,因為他們應該要以身為台灣最優秀的工程師能被派駐在國外而為榮。
最後引用他PPT中的這段話:
「全家參與回饋社會與公司。推崇科技人在台就地奮鬥、鼓舞公出海外為台灣公司奮鬥員工之榮譽感,鼓勵學成返台帶回創新知識推動產業深耕。」
這就是一個對台灣有信心、對科學有夢想的企業家的諍言。
二次大戰,美國轟炸台灣,
當時台灣是屬於日本的,有日本空軍、海軍基地,有經濟生產。
國民黨從事消滅共產黨的剿匪戰爭失利,退守台灣,美國準備放棄台灣。
韓戰爆發,美國決定防守台灣。
越戰爆發,台灣有美國的空軍基地,也供應美國軍需物資。
美國與中國建交,與台灣斷交,
美國與中國合作,對抗蘇俄,美國希望中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鄧小平給予承諾。
現在是中國與蘇俄合作,上不封頂......
台灣的未來,大家都有擔憂的地方
CommonwealthB wrote:
要讓台灣在半導體上領先的優勢如何幫忙機械製造、IC設計等產業變成更好的產業,做出別的國家做不出來的產品
真的~~~我覺得這才是遠見
在前公司就曾發生過一件事, 當時某個半導體製程出問題, 回查後發現是某個原料出問題......在此之前從未去管控此原料的某個參數, 當時負責的採購飛去日本找供應商討論要如何監控某一參數.......去一趟後才發現, 此供應商是一間在郊區不太起眼的工廠, 就是跟台灣一個私人工廠差不多的中小企業, 員工不到100人.....幾乎可說是家族企業了
詢問結果, 原本此材料根本就不是用在半導體上, 而是某電器類產品, 而此半導體製程正好符合, 而以前也從未監控過某一參數.......當然後續如何解決問題就很簡單了
如果台灣可以走日本路線, 不是只重視在晶圓代工製造上, 而是用此基礎去擴展周邊的機器/原物料/化學品等等廠商, 相信台灣的整體GDP or 競爭力可以上好幾層樓
日本有時厲害就在......小小一間不太起眼的企業, 卻可以製造出全世界沒人可以做出的世界第一技術與產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