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玲本月10日在臉書分享自己路過台南一間水餃老店,看見店內販賣的是道地台灣水餃,內心偶然湧現的感想,「攤開台灣的歷史,不容諱言,這裡充滿移民文化,從生活習慣到飲食,都有原鄉的影子,但因為台灣的風土,產生許多在地化轉變,菜色至此也延伸出新的風格。台灣有自己的『水餃』,但這水餃跟北方完全不同,外型看起來截然不同,但包法相似。」
黃婉玲介紹道:「台灣水餃體積龐大,用『蒸』的,而非用『煮』的,內餡也充滿在地食材的引子。不產小麥的台灣早年麵粉產得少,然而遍地種植地瓜,因為氣候酷熱,所以總會使用地瓜粉做料理,相信以此能夠降暑熱,所以我們的水餃用地瓜粉皮製作。台灣盛產筍子,在水餃內餡也充分反映這特點,放有蝦米、筍丁與肉末,包起來以後蒸過,夏日吃起來清爽又消暑。肉臊做得好,口味就佳。過去老台南人都直白地稱為『水餃』,鄉下地方則因為皮顏色有些灰,而暱稱為『土角餃』,從來沒有疑惑過。」
她接著說:「大約二十年前,開始有人產生質疑,水餃不是應該白白鼓鼓的?這灰色的餃子怎能稱為水餃?為了跟北方水餃做個區分,就將之取名為『水晶餃』。但這水晶餃稱呼一出現,又開始與廣東水晶餃產生混淆。『改名動作』一展開,就難以回復,名字一改,大家就忘卻台灣在地也有水餃!忘卻原始的水餃長這模樣!尋回水餃兩字,變得好難,好像改不過來。」
黃婉玲嘆:「飲食換個名稱也許有人認為沒什麼大不了,但我不希望忘本、更不想要失根。失去根的我們就難以了解祖先的生活足跡,也無法從食物看出當年的文化。在這水餃的製作上可以看出祖先的智慧,在沒有冷氣、電扇的時代,利用地瓜粉製作消暑飲食,是智慧的結晶。倘若換了新名,稱上一聲水晶餃,我們與祖先的語言不再相似。我人微言輕,只希望大家一起認識這庶民小吃的名字,請大家一起加入為水餃正名的運動。」


哈哈哈,以後是不是要拒吃中國水餃,改吃台灣水餃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