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訴願資料 陳明通:不能讓林智堅含冤莫白
其中包括陳明通1月5日為余正煌客製的底稿,
以及最關鍵的,
就是余正煌的2016年1月28日版研究計畫草稿。
************************************************************************************************
因為文長,先講結論:
解謎一:
去年8/9之前,外界公開比對確認的雷同七頁前半部,
1月28日版余正煌草稿完全沒有,2月1日版林智堅草稿全部都有;
解謎二:
雷同七頁後半部,也就是學倫報告所說的「重疊四段」大部分,
最早出現在1月5日版陳明通底稿,然後才出現在1月28日版余正煌草稿;
解謎三:
確實有「公版」,在國發所官網就能下載,
1月5日陳版、1月28日余版都看得到國發所「公版」的痕跡;
而源自1月5日陳版的雷同七頁後半部,成了陳明通門下碩論的共同寫作模板,
至少在2017、2019、2021陳指導或口試的四本碩論中都看得到;
至於九百芯說這些共同寫作模板是余正煌所寫,
從時序、學力資格來看,可能性極低。
滿額加贈:
余正煌的律師說,余為了防抄襲,先把註拿掉再交給陳明通,
但余交給陳明通的3月8日版,明明就有註,而且還不少喔。
************************************************************************************************
這份訴願說明解答了過去這半年多來的三個謎團:
謎團一:
台大學倫會和名嘴黃揚明視為關鍵證物的「余正煌1月28日版草稿」,到底包含了什麼內容?
為什麼台大學倫報告可以憑這版草稿,就一口斷定「抄襲的部分,余生都早於林生」?
謎團二:
陳明通說他於2016年1月5日交給余正煌一份客製底稿,
其中包括與林智堅討論定稿的〈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分析工具〉兩段文字,
因此林、余兩論在這兩段的文字雷同。

到底這份1月5日陳版底稿,包含了什麼內容?
而1月28日余版和這份1月5日陳版,內容有何異、同?
謎團三:
之前網路上的討論就已經提到「公版」、「共同寫作模板」的說法,
陳明通這次公開的訴願說明中也提到:

這句「客製化公版」,引起了軒然大波。
到底公版是什麼?
共同寫作模板又是什麼?
這些在這份訴願說明中都有答案。
解開謎團一:
去年8月9日,蘇宏達在記者會上宣讀的學倫報告逐字稿是這麼說的:
「雙方論文重疊的四段,余生的論文最早出現於2016年1月28日的版本,林生論文最早出現於2017年1月的口試版本,所以依據不同版本的比對,都得到一個結論:抄襲的部分,余生都早於林生。」
台大學倫報告就是仗著這個版本的草稿,
無視於林智堅「2016年2月1日版草稿」是外界公開比對雷同七頁最早版本的證據力。
之後名嘴黃揚明也很開心地宣稱「這份草稿絕對是關鍵證物」:

雖然學倫報告中的「重疊四段」一詞,和外界公開比對確認的「雷同七頁」根本就對不上,
這已經透露出這項證物的可疑,
但台大學倫會和名嘴們,通通都裝傻到底。
(之所以可疑,可參考:請蘇宏達公開余正煌2016年1月28日版草稿及關於台大學倫審定報告)
這麼關鍵的證物,
為什麼台大學倫會不公開,把林智堅一棒打到永不能翻身,
反而花了大篇幅瞎扯什麼中英文同對同錯、多明尼克肯?
為什麼余正煌和他的律師們,從去年七月到現在,也從來不公開這項關鍵證物?
名嘴黃揚明既然認為這項證物如此關鍵,為什麼不去要來看看,
在他的臉書上公開比對給大家看呢?
這些人始終把這項證物當成大秘寶,始終不肯公開,
連林智堅、陳明通這些當事人也都看不到。
終於,
余正煌的律師們犯了傻,
贏了學倫審查之後,還想打官司繼續追殺林智堅,
把這項關鍵證物呈給法庭,想複製台大學倫會的勝利。
於是,
林智堅、陳明通的律師終於可以藉由調閱證物,看到這份神祕的1月28日余版草稿: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p33

第一,
這份草稿是按照台大國發所的論文格式「公版」,
在p1第一章緒論的「章開頭語」加入一段文字,並在頁底加入兩個隨頁註1、2;
在p4「肆、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加入一段文字;
在p4-5加入表1-1;
在p5「伍、分析工具」加入一段文字;
在p5-6「陸、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說明」加入第三章的章節名稱;
在p7第二章相關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的「章開頭語」加入一段文字,
在第一節的「節開頭語」加入兩段文字,並在頁底加入隨頁註4;
在p8-9的第二節加入五段文字,並在p8頁底加入三個隨頁註5、6、7;
在p10第三節的「節開頭語」加入一段文字,並在頁底加入隨頁註8;
在p12第三章第一節〈林智堅的社會基礎〉加入一段文字,
在「壹、性別」加入一段文字;
在p13-20加入表3-1到3-8八個表格;
在p20第三節〈林智堅的個人特質〉加入一段文字;
在p20-23加入表3-9到3-11三個表格;
在p23「肆、林智堅整體欣賞程度」加入一段文字;
在p23-29加入表3-12到3-16五個表格,
並在p24加入兩行文字;
在p30-31加入表3-17「二元勝算模型」分析;
在p32加入五段文字;
另外還有若干小節及段落標題,
合計21段+兩行文字、18個表格、7個隨頁註。
但這些新增內容是否皆為余正煌所撰,恐怕還有疑問,
這一點請看底下解開謎團二比對1月5日版與1月28日版的分析。
第二,
這些「公版」格式之外所增加的實質內容,
找不到外界公開比對確認的「雷同七頁」中,
第一章第三節〈研究設計〉的「參、概念界定、操作性定義與測量」底下「林智堅的社會基礎」、「林智堅的政治基礎」、「林智堅的個人特質」、「依變項」等四小節,
也就是說,
余正煌碩論p10-13及p15、林智堅碩論p13-16及p18這五頁雷同,
在1月28日余版中完全不存在。
甚至「參、概念界定、操作性定義與測量」這個標題底下,
根本完全是空的,
連小節標題都沒有:

而這四個小節在2016年2月1日版林智堅研究計畫草稿中,
已經完整寫出來了:






包括外界最喜歡講的「1975年年」、「多明尼克肯」、「准碩士」這些「同錯」,
在1月28日余版中根本連影子都沒有,
而2月1日林版統統都有。
試想:
余主張這五頁的內容是他原作,而林抄襲,
但余到了1月28日的草稿,都還沒寫出這些內容的任何一個字,
那麼,
首先,余必須在1月29日到31日這三天之中,
把這五頁內容完整寫出來;
其次,陳明通曾聲明過,余正煌並未在這三天期間,以任何方式交付論文進度給他。
所以,余正煌寫完新進度之後,
還得留點時間,讓林智堅或陳明通設法取得余剛寫出來的草稿,
並加以改寫成以蔡仁堅為敘述主角。
台大學倫會成員不都是專家嗎?
他們覺得,
一個第一次寫學位論文的碩生,
前五年半跟的指導教授從未寫過選舉研究題目,
而且這個碩生自己一直到2015年12月底還是以「陸生認同」為論文主題,
1月初找上陳明通之後,才開始接觸選舉研究領域,
有可能辦到嗎?
第三,
台大學倫會看過1月28日余版,也看過2月1日林版,
理當可以清楚看出:
最關鍵的雷同七頁,
有五頁完全沒有出現於1月28日余版,
卻完整出現於2月1日林版。
面對這麼明確的物證,
為什麼還能做出「依據不同版本比對,都得到一個結論:抄襲的部分,余生都早於林生」,
這麼荒唐而不堪檢驗的結論呢?
第四,
根據蘇宏達在記者會上宣讀的學倫報告逐字稿,
學倫會做出此一結論的依據為:
「雙方論文重疊的四段,余生的論文最早出現於2016年1月28日的版本,林生論文最早出現於2017年1月的口試版本」
所謂「重疊的四段」,
無論是學倫會、余正煌及其律師們、名嘴們,從未明確指證,
一直是個大秘寶。
如今有了1月28日余版,
我們終於可以自行比對,推斷應該不外p.4-6及p.32這幾段:
p4

p5

p6

p32

前面提過,外界公開比對確認的「雷同七頁」中,
前半部完全沒有出現在1月28日余版,卻完整出現在2月1日林版,
而後半部就是上面的p.4-6這三頁。
所以,
看起來這後半部雷同似乎真是「最早出現於2016年1月28日的版本」?
要回答這個問題,
就得看接下來的解開謎團二。
解開謎團二:
第一,
陳明通的訴願補充說明也公開了2016年1月5日版,
根據陳明通的說法,
這個版本是陳明通為了協助余正煌在三個月內通過研究計畫口試,
以台大國發所的論文格式「公版」為基礎,
加上了六段+兩行文字、章節安排表、18個表格,以及若干小節及段落標題,
客製成教導余正煌快速進入寫作狀況的範本:

第二,
這些內容都原封不動出現在1月28日余版,
而前述的「雷同七頁」後半部,也在1月5日陳版的這些客製內容之中:
(左邊為1月5日陳版,右邊為1月28日余版)



底下單獨放大兩個版本的「肆、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與「伍、分析工具」這兩段,
讓各位逐字比對內容:
1月5日陳版

1月28日余版

1月5日陳版

1月28日余版

換言之,
台大學倫會所稱的「重疊四段」,主要也就是「雷同七頁」的後半部,
確實出現在1月28日余版,早於2月1日林版,
但1月28日余版並非最早的版本,
最早的版本是1月5日陳版。
第三,
而陳明通也在2022年10月1日給台大學倫會的答辯書中表示,
「肆、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與「伍、分析工具」這兩段,
是他與林智堅討論所擬出的寫法:

按照陳明通的說法,
2月1日林版的這兩段之所以會有雷同的寫法,
並非林智堅抄襲1月28日余版,
而是陳、林在1月2日之前就已經討論出來的結果,
林只是按照陳明通的指導而撰寫。
陳明通又把陳、林的討論結果寫進1月5日陳版,
而1月5日陳版又成了1月28日余版的底稿,
所以,那兩段也就成了1月28日余版的內容,
余同樣也是按照陳明通的指導而撰寫出雷同的內容。
第四,
有趣的是,
根據陳明通的訴願補充說明,
余也把1月5日版呈交給學倫會,當作是自己論文進度之一。
但蘇宏達所宣讀的學倫報告中,
卻只指名1月28日版是「重疊四段」最早的版本。
前面已經貼過圖,
除了1月28日版的第四章結論前言,
「重疊四段」其他雷同部分都出現在1月5日版,
為什麼學倫會不說1月5日版是「重疊四段」或「重疊三段」最早的版本呢?
如果以1月5日為余的最早版本,
那麼在2月1日之前,余就有將近一個月可以補上雷同七頁的前半部,
這就比較有說服力;
但這麼一來,
12月21日研究計畫口試才剛被打回票,之後找上陳明通、換題目,
1月5日就寫出六段+兩行文字、18個表格,恐怕也令人起疑,
只好賭一把,二選一,決定選1月28日版當定海神針?
或是更尷尬,連學倫會都不相信1月5日版是余自己寫的?
哈哈哈~
第五,
那麼,
現在法官會相信誰才是1月5日版的真正作者呢?
如果法官採信余,
陳明通沒了1月5日版的證物,
2月1日林版就無法解釋「重疊四段」是怎麼來的;
但1月5日版是經過公證,
備份在台大郵件伺服器中,
有檔案本身的時間、作者紀錄,
如果沒有更有力的證據,
法官會推翻公證過的證物嗎?
法官會採信余能在12天內寫出那樣的內容嗎?
余的律師恐怕得拿出實力(如果有的話,哈哈哈~),
不能再只靠記者會、聲明稿、上節目耍耍嘴皮了吧?
哈哈哈~
解開謎團三:
第一,
1月28日余版、1月5日陳版公開,
也證實了陳明通所說的「客製化臺大國發所論文寫作『公版』」。
陳明通這個說法有點簡化,余正煌及國民黨陣營趁機加以曲解、嘲諷,
其實,陳明通在2022年10月1日台大學倫會答辯書中,
就已經給過比較囉嗦、但也比較精準的解釋,
而且這個答辯書說法在1月12日的林智堅法院答辯狀中,就已經披露了:

意思就是說,
陳明通拿台大國發所的論文格式「公版」,加以修改,
加入他為余正煌客製化的內容,當作給余參考、示範怎麼撰寫的研究計畫底稿。
那麼,真的有「公版」這東東嗎?
其實,這個烏龍在去年就已經鬧過一回了:

林智堅競辦也馬上澄清過了:

當時也有人馬上找出這個論文格式範本,
就在台大國發所官網上,
下載打開就能看到修改三版的「公版」內容




和以「修改一版」去客製化的1月5日陳版、1月28日余版稍加比對,
「公版」的格式、用字,都還留在上面。

故意把「公版」兩字扭曲成陳明通幫門下所有碩生客製化一套抄襲公版,
只是再次暴露自己缺乏查證事實的能力而已啊,
哈哈哈~
第二,
陳明通這個說法中,除了「公版」之外,
其實還包含了門下碩生的「共同寫作模板」問題。
所謂共同寫作模板,
是指門下碩生在使用相同研究方法、相同分析工具時,
對於研究結果、數據,有一套通用的描述方式。
先看看2016年1月5日陳版的這兩段:


再看看陳明通近年指導或口試的碩論:
(螢光黃表示歷年碩論與1月5日陳版共通,紅色底線表示歷年碩論共通)
2017年指導碩論

2017年口試碩論

2019年指導碩論

2021年指導碩論

這種敘述方式,與各碩論各自不同的研究內容無關,
只是陳明通要求所指導碩生對研究對象及資料來源、分析方法及工具,
有一套精準的說明,而這套說明就由陳明通自己親自定版。
再根據網路上查到的公開碩論電子檔內容,
這套定版最早就從2016年余正煌碩論、2017年林智堅碩論開始,
在此之前的碩論,同樣的段落並無此種共同寫作模板。
此與陳明通所言,
於2016年1月2日撰寫、5日提供給余正煌一份「以公版客製化」的底稿,
時序上正好相合。
除了這兩段,
在余正煌口試版碩論、林智堅口試版碩論這兩份文稿中,
還找得到若干共同的寫作模板,
這些共同寫作模板也都出現於陳明通所指導的其他碩論,
例如余的律師所提33項比對一覽表中這一段:


這段敘述在陳明通門下2015年之後的碩論中也找得到:
2017年陳明通指導的碩論

2017年陳明通口試的碩論

2021年陳明指導的碩論

就連陳明通自己2018年發表的期刊論文,
也使用了這套共用模板:

所以,
陳明通在2015年底到2016年初,
構想出若干對於統計數據的共同描述方式,後來就成了部分碩論的共同寫作模板,
這些模板在不同的碩論或有局部修改、增減,但都看得出系出同源的痕跡。
這些模板與各碩論實質內容、主題無關,只是一套共通的描述框架,
各碩論在這套描述框架中,加入各自不同的研究主題、內容、數據,
就成了不同的研究成果。
如果這種作法算是抄襲,
那就是所有使用這套模板的碩論都涉抄襲,包括余政煌、林智堅,
怎麼會只有林智堅的碩論被判抄襲,其他通通都沒事呢?
第三,
1月5日陳版、國發所論文格式公版、陳明通門下共同寫作模板,
這些都很容易查到事證,
證明2月1日林版在「雷同七頁」的後半部,
也就是「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分析工具」、「章節安排」這些段落,
之所以和余論雷同,並非起因於林抄余,
而是因為兩者都源自1月5日陳版底稿所提供的共同寫作模板。
於是,
徐巧芯等人,又針對1月5日版,
掰出了另一個匪夷所思的說詞:
























哈哈哈哈哈~
難怪九百芯換了三個所、念了這麼久的碩士,
到現在還是寫不出論文來,
哈哈哈哈哈~
陳明通指導的博、碩生,光是在104、105學年度畢業的,就有19位,
其中使用民調資料、二元勝算對數迴歸分析、SPSS的,隨便找也好幾個,
陳明通如果要抓一個公差,來補充徐巧芯所謂的「公版內容」,
門下嫡傳弟子一堆,
甚至還有博生級的楊喜慧,
楊和陳明通共同以林智堅民調資料為基礎完成論文、於2015年8月投稿期刊:

就連最不成材的林智堅,
他在2015年12月就已經擬出第一份研究大綱,
其中已經有九個基本的民調數據表格,外加章節安排表,
陳明通要找人寫一份共同模版,供日後歷屆學弟妹使用,
再怎麼輪也輪不到非本門的余正煌吧?
哈哈哈~
而且,
余在前五年半跟的教授,是一個從未做過選舉研究的社會學教授,
余前五年半準備的題目是陸生認同,
他是在2015年12月21日研究計畫口試不過,才找上陳明通,
從12月21日之後到1月2日之間,
余得先拿到林智堅「慷慨提供」的民調資料,
然後弄懂之前都沒碰過的選舉民調研究方法、分析工具、統計軟體,
然後跑出十七個基本的民調數據表格,再跑出一套二元勝算模型分析表,
最後再補上六段+兩行文字,外加一個章節表和章節內各段落小標,
然後交給陳明通,
讓陳明通在檔案中留下自己的姓名、撰寫時間紀錄,
成為今天通過公證、可被法院接受的證物。
短短12天,
九百芯認為余正煌有可能辦到嗎?
哈哈哈~
九百芯最狠的,就是這句:





所以,
如果日後法院認證1月5日版不是余正煌所作,
那按照九百芯的標準,
余正煌「當然就是抄」嗎?
哈哈哈~
至少陳明通從未說過余正煌抄襲林智堅或陳明通,
他始終說那是兩人遵照他指導的結果,
即使這樣會把火引到自己身上來。
他起碼比某華大學的教授們講江湖道義一點,
哈哈哈~
滿額加贈:
難得有人耐著性子把這麼長的文看到這裡,
就額外加送一題解謎。
余正煌的律師之前公開說了幾次,
余正煌為了防抄襲,
故意先把草稿中的註拿掉,再交給陳明通,
所以,林智堅抄到的是沒有註的內容,
余論之中有寫的註,林論都沒有。
「余有註、林沒註」這種瞎扯,
之前我已經舉證拆穿過好幾次了,
這次要說的是:
余3月8日交給陳明通的研究計畫,是有註的,
只不過3月8日余版的註是頁底註,不是隨文註。
所以,
余的律師只敢瞎扯,不敢把3月8日余版全文公開,
就像他們不敢公開1月28日版一樣;
而即使公開,
如果擷圖時把頁底切掉,也會看不到註,
就和他們之前切掉林智堅碩論擷圖的手法一樣:






就拿陳明通訴願說明公開的1月28日余版註來當引子好了:
第一,
1月28日余版p.1:

這一頁頁底的註1、2,
到了3月8日版研究計畫p.1,依然保留,還是註1、2,只是修改了寫法,
另外增加了一個註3的蘋果日報網頁註,
到了正式版碩論,這個蘋果註升格成頁底註註1,
前面兩個註搬進內文成了隨文註:

第二,
1月28日余版p.7:

這一頁的頁底註,
到了3月8日版研究計畫p.18,同樣保留,也同樣修改了寫法,
另外增加了三個註,
而這四個註到了正式版碩論,
三個搬進內文成了隨文註,一個留在頁底:

第三,
1月28日余版p.10:

這一頁的頁底註在3月8日版p.30中也還在,
另外增加了一個頁底註,
這兩個頁底註57、58到了正式版,都搬進內文成了隨文註:

3月8日版光是到p.30,就放了58個頁底註,
余的律師竟然還敢說把註拿掉?
以上舉證是否屬實,余的律師心裡應該很清楚,
不然就請把3月8日版電子檔公開上網、供人閱覽,真假立辨。
其實,
余的律師這種說法,有一個邏輯上的根本漏洞。
台大學倫報告說法是余的碩論先口試通過發表,
林看過余公開發表的碩論後加以抄襲,
所以,學倫報告比對標的始終是余的口試版碩論和林的口試版碩論,
余的律師也是始終拿兩者的口試版碩論來比對,
甚至呈給法院的33項比對一覽表,也是在比對兩本口試版碩論。
意思就是說,
台大學倫會和余的律師都主張,
林智堅看的、抄的,都是余正煌口試通過後公開發表的碩論。
既然如此,
余的律師扯余的3月8日版幹嘛?
3月8日版有沒有註,根本無關緊要吧?
如果林抄的是余論口試通過後公開發表的版本,
那林應該看到余所有的註,一個都不少吧,
怎麼還會有「因為余把註拿掉,林抄的是沒有註的版本,所以林沒有余的註」這種蠢論呢?
余要不要慎重考慮換代理人啊?
這種邏輯水準,真的會害死業主吧?
哈哈哈~
滿額加贈再加贈:
好啦,
今天就跳樓大放送,滿額加贈再加一題。
陳明通在訴願說明中,明確列出余正煌提交給台大學倫會的各種論文進度版本,
這非常有趣:

中間有一個關鍵的分水嶺,
就是2月中旬之前的2月4日版、2月8日版,和2月中旬之後的2月29日版、3月8日版。
因為陳明通訴願說明中提到:

既然陳明通聲稱是在2月中旬,
把林智堅2月1日版研究計畫草稿內容給余正煌參考,
那麼,
余正煌在2月中旬之前的任何一版論文進度,
應當都不會有2月1日林版的內容,
除了1月5日陳版的「研究對象及資料來源」、「分析工具」、「章節安排」等段落之外。
這一點在1月28日版已經得到證實,
而如果2月4日版、2月8日版也都沒有,
直到2月29日版或3月8日版才出現雷同七頁前半部,
也就是余正煌正式版碩論的p.10-13及15,
那就可佐證陳明通說法的可信度;
如果在2月4日版、2月8日版就已經出現雷同七頁前半部,
陳明通的「2月中旬之說」,就有問題了。
總之,
就請余正煌和他的律師們早日公開大秘寶,
把他們提交給台大學倫會、法院的各種版本論文進度,
公開上網讓所有人自由閱覽比對,
一棒將林智堅打到永不翻身,
只能乖乖承認抄襲,道歉道到余正煌和他的律師們爽為止,
讓陳明通從此閉嘴、不敢再喊冤,
這豈不是大快人心嗎?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