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lta變異株在全世界傳播的現狀,可能成為重點株
英國:在自6月11日-6月18日,德爾塔(Delta)毒株的病例增加了33630例,根據最新測序和基因分型數據顯示,過去一周,英國目前有99%的確診病例感染了Delta變異株。
俄羅斯:莫斯科89.3%的新發現的新冠肺炎患者體內都發現了Delta變異株。
新加坡:95%新發的本地傳播病例感染Delta變異株。
美國:目前美國確診患者中,有約10%感染了Delta變異株,這一數字正在以每兩周翻一番的速度上漲。
6月21日,在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上,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項目技術主管Maria Van Kerkhove(瑪麗亞·範·科霍夫)表示,新冠Delta變異株(B.1.617.2,最早發現於印度)已傳播至全球92個國家。
二、3起新冠傳播事件,其中Delta變異株是首次在中國輸入並在社區傳入
5月21日以來,我省發生了三起由新冠病毒變異株引發的境外輸入關聯本土局部聚集性疫情。第一起是5月21日發生在深圳鹽田區由新冠病毒Alpha變異株引起的局部聚集性疫情;第二起是5月21日發生在廣州荔灣區及相關地市由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引起局部聚集性疫情;第三起是6月14日發生在深圳機場由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引起的疫情。
(一)“5.21”深圳鹽田疫情局限於鹽田港區及龍崗安良和西坑社區,截至6月24日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例,無癥狀感染者12例。自6月6日以來,已連續18天無新增感染個案,疫情已得到完全控製;
(二)“5.21”廣州荔灣疫情以廣州荔灣區為主波及相關地市,局限於廣州、佛山、湛江、茂名等4個地市的22個街鎮。截至6月24日,累計報告感染個案167例。
(三)“6.14”深圳寶安機場疫情是由Delta變異株引起,與廣州的Delta變異株突變位點不同,是不同的來源。截至6月24日,該起疫情已累計報告感染個案7例,其中深圳4例、東莞3例。需高度警惕向周邊社區外溢並進一步向外地、外省擴散風險,以及在學校範圍內引起傳播的風險。
三、廣州應對Delta病毒株在社區感染中的防控
(一)特點:有三個亞型:1/2/3 其中Delta 是1.617.2型與野生株比較,有三個突變:K417N, L452R, T478K, 重點是L452R與身體細胞受體ACE2親和力較野生株強2倍,但因它比較穩定,因而傳染性強;而且在體內有較野生株較高的病毒載量(CT值平均21,相當於10*106拷貝數),遠高於武漢株(CT值平均28,相當於7*104拷貝數),兩者相差100倍;從我們廣州的觀察,在體內病毒轉陰的時間為13-15天,少數可達20天以上,遠長與普通株(7-9天)。
(二)廣州的發病情況及防控措施
5月20日,荔灣中心醫院在發熱門診病例排查中發現1例本地新冠肺炎感染者,經基因溯源屬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B.1.617.2),為境外輸入疫情本地關聯病例。隨後,疫情通過“聚餐”、“共同生活”等途徑在荔灣區,主要是荔灣區南部片區傳播,並先後波及海珠區、番禺區、越秀區、南沙區、白雲區等6個區17個街道。截至6月20日,全市累計報告感染者153例(確診146例、無癥狀感染者7例)。首例病例發病時間為5月18日,5月29日-6月5日為發病高峰。經過多次的調整防控方案,在6月19日以來廣州社區已無新感染患者,已持續6天為零新增,達到了有效控製。在疾病之初和中段,我們按照SEIR公式加上群防群控幹預的因素,做了一個預測模型,預測的結果為6月20日左右達到有效控製,最大累計病例數為171人,基本符合實際的情況。我的判斷是:在我國應對新冠Delta變異株社區感染的第一階段戰役中,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成果,由於Delta變異株的傳染性極強,在傳播的早期的不到10天之內已有五代的傳播,其傳播指數達到4.04-5.0,如果完全沒有防控,在同一時期內,廣州地區將有730萬人受到感染。
在這一個月內,除了采取北京新發地局部爆發新冠的經驗(公共衛生應急回應級別:從三級提高為二級 ;立即關閉新發地市場及相關市場;對輸入的生冷食物進行嚴格檢測;每天40萬人的核酸檢測;緊密追蹤密切接觸者;減少社會活動並佩戴口罩;中小學停課,大學暫不復學)以外,還在中央群防群控巡視組、省市領導,及有關省市防控專業專家的指導下,根據Delta株的感染特點,采取了一些創新的管理科學措施:
1. 迅速鎖定感染源,精準查清傳播鏈;5月21日接到報告後,當日下午3時鎖定感染來源。隨後通過高質量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及時的基因測序溯源,167例個案中,除2例感染來源尚在調查中,其余165例(廣州153例)均有明確的傳播鏈和流行病學關聯,傳播鏈條非常清晰。深圳和廣州兩地是有不同突變位點的Delta變異株引發的,每一例病人都進行了二代測序,證明其高度的同源性,廣州所有的患者均是由一位阿婆被輸入的病例感染後傳播的,由於鏈條清楚,所以封閉及管控的定位相對準確。
2. 更新了“密接”的概念。由於Delta變異株患者的病毒載量高,呼出病毒濃度大,傳染性極強,(例:佛山4樓通過天井傳至8樓;為阿婆送餐的服務員)所以過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適用(過去:在發病前兩天的家人、同辦公室、1米之內同吃飯、開會),現改為:在同一空間、同一單位、同一建築,在發病前四天等,根據這個概念,分級製定了封閉、封控等不同的管控模式,進行全隔離或指定單人聯系日常生活等,重點密接人群的管控,在該地區甚至全廣州地區進行全員的核酸檢測基礎上,重點檢測密接人員。
3. 黃碼。通過手機定位及公共場所電視監控,查出曾到過高危區的人群,用“黃碼”標誌,對於與病例同時段在密閉或通風不良場所人員,上述地點周圍250米範圍內停留1小時以上人員賦予“黃碼”。要求“黃碼”人員在24小時內盡快完成核酸檢測,未按時接受采樣檢測的,由社區“三人小組’上門排查。各地結合本地防控實際和風險高低,可增加“黃碼”人員核酸檢測頻率為3天2檢或7天3檢。這種黃碼製度已經在全廣東使用。
通過以上的措施,及時發現。廣州的傳播鏈總共有167個病例,其中廣州153例、湛江1例、茂名1例。主動搜索發現時沒有癥狀的53例,占31.74%。發現方式:密接者(已受管控)109例(占65.27%)。
4. 嚴防省外溢出。為減少因人員流動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防止風險外溢,5月31日、6月2日廣州、佛山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先後發布通告,要求離粵、離穗、離佛人員須憑“健康碼”綠碼,並持有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6月7日,進一步縮短為離開廣州、佛山須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截至6月24日,本次疫情未發生省外的溢出。
5. 積極開展封閉封控區域的動物監測。在廣船鶴園小區布鼠籠,重點放置在居民樓下水道、墻邊、垃圾存放處、小區綠化帶等處。三天共捕鼠70只,采集有效的鼠咽拭子標本44份,新冠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排除了新冠病毒在封閉、封控區通過動物排泄物傳播的可能。下一步,省疾控中心將聯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廖明教授團隊,開展伴侶動物貓和犬感染新冠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計劃收集貓和犬的血清樣本,完成動物寵物感染及傳播的流調工作。調查工作預計7月底完成。
(三)臨床救治
廣州市集中了全市的骨幹醫護人員,全力支援市八醫院的救治工作。在13例重癥及危重癥的患者中,其中進行ECMO的有2例,加上輸入的2例;經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目前在院ICU的6名患者病情穩定。ECMO患者已全部撤機。沒有死亡病例。
總結這一個多月以來的防控經驗,得到中央巡視組及省市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采用更精準的、有重點的防控監測措施,基本在一個月內實現有效控製。說明:
1. 有效控製不等同於長期社區零病例。在我們管控鏈範圍內,有個別患者出現,並不意味著有效控製失敗,在我們管控的區域以外出現病例,則要高度警惕。
2. 對於可能再出現的新冠Delta變異株感染,由於其感染強度極高,醫院的發熱門診要加強管控措施。現在大多數市中心的醫院很難做到發熱門診建築間隔20米,應加強物理隔斷(負壓),選址相獨立,與隔壁樓宇完全相隔(不能有窗戶),與普通門診不同出入口,註意選下風向的位置。
3. 雖然廣州對某些高發區進行了酒店隔離措施,但有些酒店是不符合隔離要求的,由於深圳和廣州接納了全國近80%的國際入境人員,今後輸入引起的感染還會不斷出現,現在廣州市政府計劃建立“廣州國際健康驛站”,占地25萬平方米,共設置5000個獨立房間。據了解,深圳也準備建立類似的機構。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輸入感染。
四、有關下一步防控,面對可能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冠Delta變異株,我們必須在防控和發展經濟這兩方面,建立一個新的平衡。除了嚴格地遵守群防群控的措施以外,盡快推廣疫苗註射,建立人群的群體免疫,也是迫在眉睫。在廣州社區傳播疫情之初,曾經有紮堆接種疫苗和紮堆核酸篩查的現象,後來暫停疫苗的社會接種,這個措施是對的,因為當時要預防紮堆造成的相互感染。目前,Delta株傳播疫情得到了有效控製,應加速疫苗的接種。
目前的問題:
1. 接種全病毒滅活疫苗對新冠Delta變異株有無效果?
廣州市在通過對感染者及密接接觸者接種疫苗效果觀察,初步分析完成全程免疫接種的預防效果明顯,疫苗預防密接接觸者感染的效果為69%,預防發展為新冠肺炎的效果為73%,預防重癥效果達95%以上。這些初步的資料均說明國產疫苗的接種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作用。
2. 現在我國及廣東的疫苗接種情況:
(1) 全國:截至6月24日,完成5.6億人兩劑次接種,完成全程接種的中國人群占38%
(2) 廣東:截至6月24日,按照廣東省1.26億常住人口計算,全人群全程接種覆蓋率只有35.4%
(3) 廣州:截至6月24日,完成全程接種為872.4萬人,按照1800萬人口計算,全人群全程接種覆蓋率達到48.4%
以以色列為例,目前以色列是全民接種的國家之一,達到80%以上。但近來以色列Delta變異株的感染率明顯上升,增加了20%,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未接受過疫苗接種的12-17歲的中學生。所以建立群體免疫並不意味個人安全,特別是對新冠Delta變異株。
建立群體免疫的一般原則是:如果疫苗的保護率為70%,那麽需要至少80%的人接受疫苗接種,才可能形成群體免疫。我們在廣州及廣東目標,差距還較大,全國的差距更大,所以要建立群體免疫,特別是對新冠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我們需要加快疫苗的接種。
五、廣州實驗室全力支持診治防的科研工作。
實驗室對Delta變異株的傳播途徑,使用“獵鷹號”移動檢測車和氣膜方艙實驗室,及時地支撐廣州地區進行核酸大篩查工作;對本次病情傳播的途徑提出了Delta變異株特別是在密閉的空間環境中,有可能被吸入感染;研發了對冷鏈輸入貨品包裝及密閉車輛(包括汽車及地鐵)的消殺裝置;研發了鑒別Delta變異株的診斷試劑,已開展了兩項治療患者的新藥物並加速研發,及申報兩項新型的疫苗,增加對Delta變異株感染的保護力。在某些項目中,已取得了進展。
總的來說,廣東省在首次國內的新冠Delta變異株社區傳播的防控,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需要不斷的總結,並向全國各地分享我們的經驗和教訓。
La_dante wrote:
州:截至6月24日,完成全程接種為872.4萬人,按照1800萬人口計算,全人群全程接種覆蓋率達到48.4%
以以色列為例,目前以色列是全民接種的國家之一,達到80%以上。但近來以色列Delta變異株的感染率明顯上升,增加了20%,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未接受過疫苗接種的12-17歲的中學生。所以建立群體免疫並不意味個人安全,特別是對新冠Delta變異株。
以色列的全民接种率没有80%, 至今60%不到.
只是在有资格接种人口里面, 基本80%接种(12-15岁月初刚刚开始), 其中20-29岁也没有到80%.
建立群体免疫的意思当然是没有年龄差别的, 所以以色列并没有建立80%接种的免疫屏障. 而且接种率和免疫率和疫苗的保护效力也有关系, 低保护效力的需要更多的接种率, 太低保护效力的, 即使100%接种也不能形成免疫屏障.
以色列6/5开始12-15岁可以接种, 但是速度很慢, 每天才几千人打, 显然这次时机选对了, 但是打针速度太慢. 按以色列2月初的接种速度, 这些小孩应该2-3天就能打完的. 在binyamina的学生传播中, 正是7/8年级没有接种的学生. 太可惜了.
以色列数据可以看其卫生部官方网页.
https://datadashboard.health.gov.il/COVID-19
碰到這個變種,基本上台灣的選擇就只有印度而已,不可能四級
不排除有些人為了保護家裡的老人/小孩,會辭掉工作或是到海外打工(有國外居留證的人)
亞洲相對於歐美來說,安全太久了
病毒終於不忍了,決定對亞洲大反攻,這次要讓亞洲國家進死亡人數排行榜
As Delta variant sweeps the West, Asia faces a choice: stick to ‘zero-Covid’ approach or learn to live with it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