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中獨基進黨 要台灣只有綠色政黨

基進黨上市上櫃要當龍頭企業
看不下去不作為的民進黨

張博洋/本土第二政黨的分工

2020年06月23日 15:09

●張博洋/台灣基進新聞部副主任

近日,總統府因為將提名監察院第6屆院長、副院長及監察委員等人選,在副院長擬提名人部分,名單公佈竟是具有爭議性的國民黨籍前台東縣長黃健庭,引發各界撻伐,不只民進黨自家人不挺,在野黨也是罵聲一片,矛頭紛紛指向黃健庭過去有案在身,連民進黨自己都曾在2014年的時候製作圖文批評黃,如此不適任的人選,如何擔任負責調查糾舉、伸張正義的監察院的副院長?!

而在個人經歷不適任之外,筆者認為,尚有一個關鍵性的反對理由鮮少被提到,那就是民主轉型怎麼會找最該被檢討的國民黨人,來擔任要職呢?

不能找國民黨人的理由在於,未來,國家人權委員會將主責國內人權調查報告,而這份調查勢必就要審視過去國民黨威權時期大量涉及酷刑、侵害人權等案件,黃健庭身為國民黨籍縣長,無論是選舉結構甚至是政治主張,都必然讓他在未來需要做出相關決斷的時候,與國民黨站在同一邊,難保不會成為台灣人權案件調查的阻礙。

總統府曾強調,監察委員人事是以超越黨派為思考,並且能夠涵蓋多元領域、兼容多元意見、化解社會對立為考量。這席話聽起來似乎海納百川、用人唯才,但偏偏台灣的政治環境很難讓人真的「超越黨派」,而「超越黨派」的推動民主轉型的時候,更需特別小心,因為「超越黨派」一詞,預設了每一個黨派都是及格的政黨,但民主轉型的國家實在不該把前納粹政黨當成合格政黨。

筆者認為,當台灣還在設立人權委員會、黨產會、促轉會等機構,試圖在本土陣營首次過半並連續執政之刻,替台灣的民主推動轉型時,用人的標準就不能夠輕易的以超越黨派為漂亮的口號但卻忘了設立標準。

▲作者認為,新興本土政黨能與民進黨達成良性競爭。(圖/記者李毓康攝)


其實追根究柢來說,這樣的困境就是因為台灣少了一個本土能與民進黨良性競爭的第二政黨,也就是筆者所屬的政黨─台灣基進黨不斷強調的「台灣民主的第二隻腳」,讓超越黨派再怎麼超越,都只有台派而沒有威權派、中國派。

本土的第二政黨,養成不易,稍一不小心可能成為非傳統藍綠勢力爭相寄戶,只為了參選、奪權而入黨的選舉型政黨;但也不能不甚理解國民黨在台灣的歷史脈絡,在黨國被革除之前,就打著藍綠一樣爛的大旗,進行「你看他們都一樣爛,這票應該投給我」的道德性監督;更不能雙重標準都不監督,讓人有大綠小綠的話柄。

換而言之,每個成長中的台派小黨,都一定會經歷被冠上綠營側翼的尷尬時期,但若要再進一步的成長並且建立品牌鞏固支持者,勢必就要在不傷害台灣大局、又不讓國民黨有可趁之機的情況下,與民進黨保持默契但也要保持距離。



以筆者親身參與的罷韓運動為例,因為這是一場以公民為主的社會運動,政黨在參與時,就必須謹慎看待政黨與公民社會的分際,多了,則容易被對手操作成是一場政黨與政黨間的惡鬥,能吸納的中間群眾自然減少,罷免成功率也降低;但畢竟罷韓是一群公民對抗一個百年大黨,若本土小黨的參與太少,民眾也可能被國民黨帶風向、分化,導致運動失敗。

整個罷韓運動中,三個發起團體Wecare高雄、公民割草行動、台灣基進的組成,兩個公民團體,一個無立委席次的政黨(罷韓發起時台中立委陳柏惟尚未當選),一路以來,都與民進黨保持適當距離,但其實明眼人都清楚,罷韓過程,勢必對韓國瑜的大選有傷,罷韓若成,也只有民進黨較有資源與條件參選市長補選,但這樣就等於大家是側翼,圖利民進黨嗎?在筆者來看,這其實就是一場為了台灣大局,有默契的台派分工。






指揮就指揮 什麼良性競爭
2020-06-24 4:32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