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馬發的消費券,預算800多億,發生的效應約100多億⋯因該是這樣,有錯我再更改
這次的振興券,預算500多億,但是領2000要先花1000,扣掉中低收免付1000,就算400億預算,最少就有200億的效益了,怎麼算數據都比馬的消費券高
除非大家都不領,不然效益基本盤數據是穩的!
哈哈,聰明人就知道
從頭到尾我沒說過2000>3000
我說的都是振興數據結算 1000民眾:2000政府*人數 會比 消費券的0民眾:3600政府*人數 好看
對於實際產生的額外效應暫且不論,這數據比例顯現的就是好看多了,等選舉時就知道會不會有人相信這數據
對於一些亂噴的,我真不知道你們是真泛藍還是1450假藍在煽動帶風的?
這次1000元買券,只要有領的,1000元就已經算是強制消費的金額了,在結算數據時,政府會將這1000元算在預算的分母?還是帶動效益的分子?
大家在意的是領到的金額
政府在意的是呈現的數據
只有一堆亂噴的在意風向怎麼吹
寶貝小毅 wrote:要算錢?我也算一下好了:
當初馬發的消費券,預(恕刪)
2009年雞排45元,2020年雞排70元,物價漲幅66.66%。
所以您說的2020年200億,約等於2009年的200/1.66=120億。
但因為很多是電子支付,限制也比2009馬發的消費券多很多,因此成效一定會打折,算打個8折好了。
120*80%=96億。
是否該發第2次???
馬英九的效益我記得是扣掉相關經濟數據後,所算出來的實質經濟成長數字,但2019年的基期很高,DPP不是說,他是台灣20年來,經濟最好的一年,股市全年上萬點?我懷疑2020年振興券的經濟漲幅,會超過2009馬發的消費券?
其實樓主要先解釋一件事:為何3600元視同現金使用的消費券,使用意願會比3000-1000=2000元的振興券,效果來得差?
3600 VS 2000,甚麼時候,建構式數學變成:2000>3600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