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是我膽子小看得我肝兒亂顫,還是台灣敢拚敢衝的人很多,不如此拚如此衝,不足以顯示台灣精神?
從網路上找的到資料,避免廣告,不上鏈結 直接上圖(地址欄是不小心沒遮到的)

上圖來看SARS跟武漢肺炎比起來 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
民眾用17年前的態度與經驗,政府用因應當時疫情情況設想的方式,一起面對這次疫情...可能我悲觀了,但結果我不敢設想!
可能有專家會反對說SARS當年不能算全球性的,最多只能算亞洲東亞地區的疫情,所以這樣比較不合理!完全同意,但是儘管我手邊沒有當年台灣DAY1開始的SARS確診數字,但我想單以台灣的確診數字來比較,武漢肺炎的線圖位置應該也比SARS線圖的位置高
所以可以不那麼悲觀,但我想民眾或政府用比17年前抗煞成功時,提升三到五倍的思維態度或方式來面對這次的武漢肺炎,應該不為過吧!


前面的兩張圖,大概說明了:
1.3/12 13開始,全球確診人數每7 8天翻一倍 連3周翻倍後就破百萬了,死亡人數則是每6 7天翻一倍
2.台灣則是從3/12 13開始,確診人數每5天翻一倍,翻兩翻之後,趨緩成約12天翻一倍
Q:3/12 3/13開始是啥回事??怎麼那時候台灣的狀況比全球糟糕(這裡翻一倍的天數越短表示疫情擴散發展越快,狀況更糟)
有人會說可能也許應該或許大概是因為2/28連假出遊人多,兩星期後剛好3/12 3/13左右,該爆發的爆發了,但我個人比較偏向這段期間回國的人較多,境外感染案例增加的原因
之後台灣很明顯的因為各項措施收效以及醫療體系健全,所以翻倍時間從5天拉長到12天
但接下來我們遇到的是幾個狀況:
1.無症狀具傳染力人員的數量雖然測不準,但肯定會是增加的
2.清明連假出遊
3.未全面改線上大學面試
可以想像把一堆東西慢慢倒進一鍋番薯粥,然後慢慢攪拌均勻,最後這鍋粥好不好吃呢?想想不知該流口水還是淚水了.........
附圖來源的網站裡,還有個簡單關於群體數量-隔離百分比-醫療資源崩潰閾值的感染情況演示,不敢說演算法一定正確,但仍大致呈現出隔離百分比越高,醫療資源崩潰閾值越不會被觸發,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
結論黨則是:
1.清明連假有出遊的請注意做好隔離
2.未來兩星期可能需要帶子女四處面試時的前中後,也請做好隔離
3.未來兩到四星期是新一波的關鍵期,還請大家做好隔離
隔離 隔離 隔離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以上的隔離不是要大家都居家檢疫,而是遵照衛福部提醒,在日常行為之中,把自己跟環境 盡量用個無形的泡泡區隔開來,或者可以說是阻斷 隔斷
舉例來說,出門買早餐時,到了樓下想起忘了帶口罩,這時該怎麼辦呢??
請大家多想想隔離的原則!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一定有很多答案,只要符合隔離阻斷的原則都OK,但答案絕對不會是:反正就出門隔壁而已,統一發票200元都沒中過的我,不會有這麼幸運,下次再記得戴口罩就好了!或者是:X的 還要爬5樓上去戴太累了,下次再戴吧!
這次疫情真的比當年SARS險峻,還請大家(Everybody nor matter who you are or what you do)真的是大家,先做好日常隔離阻斷,再來想爽不爽 賺錢不賺錢 順不順 好不好之類的
另外大家可能也擔心,疫情之後台灣的經濟怎麼復甦?難道就靠賣口罩跟發XX券?這點我反而不擔心
不管是配套措施或是具體方案,連我這種只會看數字的都能找出四五個方向及相應具體作法,寫成企劃書應該也有百來頁!我們政府能組成口罩國家隊完成不可能任務,衛福部能超前佈署,還有科技大臣揚名海外,相信其他單位也一定會有更好更完善的作為舉措提振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