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膽子小 還是敢拚敢衝的人太多??(生硬少圖)

清明掃墓連假,從報導上看來台灣景點似乎開始恢復了活力
可是是我膽子小看得我肝兒亂顫,還是台灣敢拚敢衝的人很多,不如此拚如此衝,不足以顯示台灣精神?
 
從網路上找的到資料,避免廣告,不上鏈結 直接上圖(地址欄是不小心沒遮到的)
是我膽子小 還是敢拚敢衝的人太多??(生硬少圖)
上圖來看SARS跟武漢肺炎比起來 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
民眾用17年前的態度與經驗,政府用因應當時疫情情況設想的方式,一起面對這次疫情...可能我悲觀了,但結果我不敢設想!
可能有專家會反對說SARS當年不能算全球性的,最多只能算亞洲東亞地區的疫情,所以這樣比較不合理!完全同意,但是儘管我手邊沒有當年台灣DAY1開始的SARS確診數字,但我想單以台灣的確診數字來比較,武漢肺炎的線圖位置應該也比SARS線圖的位置高
所以可以不那麼悲觀,但我想民眾或政府用比17年前抗煞成功時,提升三到五倍的思維態度或方式來面對這次的武漢肺炎,應該不為過吧!
 
是我膽子小 還是敢拚敢衝的人太多??(生硬少圖)是我膽子小 還是敢拚敢衝的人太多??(生硬少圖)
前面的兩張圖,大概說明了:
1.3/12 13開始,全球確診人數每7 8天翻一倍 連3周翻倍後就破百萬了,死亡人數則是每6 7天翻一倍
2.台灣則是從3/12 13開始,確診人數每5天翻一倍,翻兩翻之後,趨緩成約12天翻一倍
Q:3/12 3/13開始是啥回事??怎麼那時候台灣的狀況比全球糟糕(這裡翻一倍的天數越短表示疫情擴散發展越快,狀況更糟)
有人會說可能也許應該或許大概是因為2/28連假出遊人多,兩星期後剛好3/12 3/13左右,該爆發的爆發了,但我個人比較偏向這段期間回國的人較多,境外感染案例增加的原因
之後台灣很明顯的因為各項措施收效以及醫療體系健全,所以翻倍時間從5天拉長到12天
但接下來我們遇到的是幾個狀況:
1.無症狀具傳染力人員的數量雖然測不準,但肯定會是增加的
2.清明連假出遊
3.未全面改線上大學面試
可以想像把一堆東西慢慢倒進一鍋番薯粥,然後慢慢攪拌均勻,最後這鍋粥好不好吃呢?想想不知該流口水還是淚水了.........
 
附圖來源的網站裡,還有個簡單關於群體數量-隔離百分比-醫療資源崩潰閾值的感染情況演示,不敢說演算法一定正確,但仍大致呈現出隔離百分比越高,醫療資源崩潰閾值越不會被觸發,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
 
結論黨則是:
1.清明連假有出遊的請注意做好隔離
2.未來兩星期可能需要帶子女四處面試時的前中後,也請做好隔離
3.未來兩到四星期是新一波的關鍵期,還請大家做好隔離
隔離 隔離 隔離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以上的隔離不是要大家都居家檢疫,而是遵照衛福部提醒,在日常行為之中,把自己跟環境 盡量用個無形的泡泡區隔開來,或者可以說是阻斷 隔斷
舉例來說,出門買早餐時,到了樓下想起忘了帶口罩,這時該怎麼辦呢??
請大家多想想隔離的原則!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一定有很多答案,只要符合隔離阻斷的原則都OK,但答案絕對不會是:反正就出門隔壁而已,統一發票200元都沒中過的我,不會有這麼幸運,下次再記得戴口罩就好了!或者是:X的 還要爬5樓上去戴太累了,下次再戴吧!
 
這次疫情真的比當年SARS險峻,還請大家(Everybody nor matter who you are or what you do)真的是大家,先做好日常隔離阻斷,再來想爽不爽 賺錢不賺錢 順不順 好不好之類的
 
另外大家可能也擔心,疫情之後台灣的經濟怎麼復甦?難道就靠賣口罩跟發XX券?這點我反而不擔心
不管是配套措施或是具體方案,連我這種只會看數字的都能找出四五個方向及相應具體作法,寫成企劃書應該也有百來頁!我們政府能組成口罩國家隊完成不可能任務,衛福部能超前佈署,還有科技大臣揚名海外,相信其他單位也一定會有更好更完善的作為舉措提振經濟!!
2020-04-04 22:18 發佈
acewu0814 wrote:
清明掃墓連假,從報導...(恕刪)


你認為 政府這兩天突然加大力道宣傳

大眾捷運一定要戴口罩,人群保持距離的用意是什麼?

還有注意一下今天的記者會,記者問到"封城"時,指揮官的回答...
相信政府的太多了,
至於真該相信的重點反而忽略了.

資訊在誰手上,
看他就好了.
acewu0814 wrote:
清明掃墓連假,從報導

之後台灣很明顯的因為各項措施收效以及醫療體系健全,所以翻倍時間從5天拉長到12天
(恕刪)

這你就錯了! 台灣是沒有旅遊接觸史, 除非你CT肺炎住院,否則不驗, 本土病例驗那麼少,數據當然也少的可憐!

不知道有沒有哪家媒體記者敢問陳時中,每天送驗不到1千個, 除入境旅客之外,本土「無旅遊接觸史」的送驗佔幾個?

因台灣插入健保卡就能顯示旅遊史,很方便喔! 但發燒咳嗽沒旅遊史都掛號看醫生了,卻也不能驗:

1. 有旅遊接觸史的會檢驗。 這沒問題!

2. 有肺炎症狀可檢驗! 才驗出些無旅遊接觸史的零星案例。 但恐怕要CT電腦斷層之後才會驗, 這也沒問題!

所謂的零星社區感染就靠這招! 若咳嗽發燒也驗,恐怕數字就不零星了。

3. 沒有旅遊接觸史, 就算發燒或咳到看醫生也不能驗新冠肺炎! 經典案例:澳洲音樂家, 有問題! 即使到現在還是這樣!

4. 流感陽性, 就算咳嗽咳到看醫生甚至咳到住院,還是不能驗新冠肺炎! 要到「肺炎」程度才能驗!也有問題!

1/24日台灣CDC就已公告過病例:流感武漢肺炎可同時並存! 這是CDC自己的新聞稿,可別說CDC衛福部不知情。


3月30日的資料,昨日只驗867


4月4日的資料,昨日只驗893



看台灣這樣的檢驗數量, 原本不戴口罩的可能就戴好戴滿了!台灣的防疫方式就是…嚇得寶寶把口罩戴好戴滿、勤洗手吧?

其實從數字中,預估到的是很恐怖的結論,怕被蓋上散佈虛假信息的戳記,所以用較平和的方式呈現!個人認為就像醫生不該透露病人病情一樣,數據分析人員在預估的數字事實未發生之前,不應該對未發生的數字說太多,而是應該對如何達成或避免預估情形發生的具體作法做出陳述與執行.會數據分析的朋友可能有更多不同或更正確的結論!性急的朋友請直接scroll到結尾,看具體我們自身應該怎麼做!

3月20到22之間,就已經跟兄妹叔伯說,要請居住大樓的管委會買額溫槍,放在出入口檢測監控,政府到女保全確診才建議管委會購置額溫槍監控.
高三學生大學面試改遠距,大概也是那時候就有提出,具體日期忘了,不過可以翻LINE的紀錄
到現在好像沒正式看到相應政策公布,好像是交各院校自行研議 說好的超前佈署呢?

當然政府機構做事有太多考量,不管是專制或民主的政體,維穩肯定是優先,不穩的話既得利益者會受傷;變動也不能太大,變動大支出的成本會增加

不管是我們或紐約每天的記者會,或是中共北韓掩蓋資訊的做法,其目的都是為了維穩,只是因為國情文化不同,採用的方式不同.這跟在不同行業採用不同做法達到降低人員流動率或提高產品良率的目的是一樣的,沒有誰高級誰低等之分,只看最後效果就好(效果當然也可以修飾操弄,各國的檢測標準其實也是操弄的一環,目的一樣手法不同罷了)

是否有創新有效的做法,從以前到現在,感受到的是,有的賺的(賺名聲或賺銀子)就花大錢,沒賺頭的就推拖拉,創新或有效與否只是順帶的,貪汙有作為跟清廉不作為,雖然都不好,但有作為總有改變的機會吧.所以這也能接受!

但是現在針對疫情感受到的是,因為來的快又猛,不管是硬體系統或相關人等,均處於被打懵的狀態.所以用當年抗煞後的SOP最保險(感覺要在這基礎上再嚴格三到五倍才行),民眾也懵,所以有個每天的記者會能安心也好!

撒錢發券救經濟對嗎?不知道!
但不應該是現階段的優先選項,那筆預算拿來蓋負壓隔離病房,提升前線防疫人員的待遇跟設備,或許比較好!大學院校馬上要確認志願了,醫護相關科系,除了整形 眼科 牙科 復健之類能好些,恐怕連小兒科 婦產科 入學人數都要降低,更別說護士或藥師相關的,五年八年後要是再一波(從歷史上嚴重疫情的發生間隔來看是有可能的),台灣的醫療系統能力能有現在的一半嗎?

想太多太遠啦,現在不出門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誰還管幾年後的事!!
以現在的科技,只要做一些整合,是可以在不需實名制的情況下,達到鼓勵多出門並(不是或)做好疫防疫控的目的. 目前好像整合了口罩國家隊及e-Mask系統後,就沒有進一步消息了,往好的方面想,希望現在正在磋商協調中,很快有新消息!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思考整合,那我們還會繼續看到一方面發券鼓勵消費,一方面對外出採取限制作為的矛盾政令

對於一枚百姓的我們,在這期間該怎麼辦呢??誠懇建議如下:
1.數字放兩旁,隔離舉措擺中間 每天不管是哪種渠道來的數字,參考就好,真正重要的是有沒有做好日常的隔離阻斷行為,至於哪些是日常隔離阻斷行為,幼稚園小朋友都能跟我們說一堆老師說,只是我們有沒有確實做到
2.幫助長輩學會網上購物 網上訂餐吧:雖然只靠所謂宅經濟,最後很容易產生經濟崩潰洗牌,因為實體行為減少,產出的產品品質與數量一定會降低. 但在政府或市場出現整合好的能鼓勵外出實體行為又能達到疫防疫控的系統之前,至少網上購物或訂餐是個合理的隔離阻斷舉措
3.真的因為工作求學等或不可避免因素必須外出者,請參照第一條! 回家時,請多花兩分鐘,在門口請保全或自己使用額溫槍量測

在這個啥都可以假的年代,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了,所以請從落實自身的日常隔離阻斷舉措做起!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