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台灣方案」子彈在飛
萬敏婉 撰寫
「台灣與美國是『先有後婚』,大陸與台灣則是『指腹為婚』」,台灣2019金豬年農曆春節9天長假期間,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接受美國之音(VOA)專訪中,對台美與兩岸關係的這番比喻,儘管歷經除夕到初六過年氣氛清洗,卻絲毫未被遺忘。開年返工後的台灣政壇隨著這段高唱「情感與心靈契合」路缐的兩岸與台美關係論述,開始了一連串的口水和話語權爭奪戰。
包括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毫不客氣地對韓國瑜反嗆,要他「盡快回到市政上」,並犟調「兩岸事務屬於總統職權,過去國際社會也多數給予肯定」。陸委會更以「重點是一定要『拒絕恐怖情人』」回擊韓國瑜在「指腹為婚」後追加補充的兩岸「你儂我儂」說法。
蔡英文則在臉書(Facebook)與韓國瑜「直球對決」,以不點名方式直指韓國瑜去年九合一大選後提出「蔡總統不敢獨立又不願接受九二共識,請問到底台灣2,300萬人要去哪裡?」的質疑,稱「國家的方向只有一個,就是自由、民主、安全跟繁榮,台灣人民有獨立行使的意志,也有自由的選擇,沒有指腹為婚這回事」,同時更犟調「相較於過去的中華民國,我更在意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的現在與未來。」
角逐總統前 得先交「兩岸」與「台美」報告
在反駁韓國瑜「從愛情論兩岸」的口水戰中,蔡英文進一步提出自己的兩岸論述與台灣定位,也就是「不談九二共識的『正確性』」,及「『中華民國台灣』是現在與未來」。就在其推出兩岸論述後,蔡英文又選擇在總統專機上接受美國CNN專訪,首度表態將競選2020總統連任。
從加入兩岸關係口水交戰,到提出自己的兩岸論述,甚至進一步向美國表態。這番「SOP標準作業程序」,幾乎在藍營、綠營以及白色勢力所有有意問鼎2020台灣總統寶座的政客身上,一一呈現。
包括已宣佈參選總統的國民黨朱立倫在2019年2月訪美時重申其過往所堅持的「求同尊異」兩岸論述。而以「準備30幾年」表達參選總統意願,但未正式宣佈參選的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則以「國民黨若重返執政,將與大陸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為國民黨過去曾多次提出的「兩岸和平協議」論述添柴加火。至於表態「一定會參選總統」且計劃3月宣告起跑的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則一面規劃赴美國東岸訪問,一面表示有意出訪大陸。
目前尚未鬆口參選,但已被外界視為「準總統候選人」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更在2月親口以「家國論」為其兩岸論述加以定位,也就是「國是中華民國,家就是台灣」。此番論點儘管拾取了馬英九2011年的牙慧,但從身披白色戰袍的柯文哲口中說出,一方面讓柯從此前文化情感面的「兩岸一家親」,調整至「中華民國與台灣以國/家定位同存」的政治性語言,更適合未來「總統參選人」身份,另一方面這番延續自馬英九的兩岸論述畢竟還有台灣這個「家」,可在不激怒淺綠民眾情況下,助柯文哲爭取更多淺藍色彩的中間選民支持。
獨派、美方與民進黨政府的積極動作
除對總統寶座有意者開始競相表態兩岸論述並與美國建立深刻聯繫外,深綠的「喜樂島聯盟」更發表了由聯盟召集人郭倍宏與前副總統呂秀蓮及彭明敏、高俊明等38名獨派大佬連署的公開信,唿籲當局修改《公投法》,讓台灣民眾得以通過公投完成台灣獨立、正名及製憲。這封農曆春節假期前夕所出爐的公開信,罕見地在開年後得到有美國智庫學者卜睿哲(Richard Bush)發表的公開信回應,美國在台協會(AIT)隨後也通過發言人孟雨荷(Amanda Mansour)明確表態,犟調美國的長期政策是反對片面改變現狀的行動,「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公投」。
美方的表態暗示,若台灣犟行跨過美方意願自行其是,一旦兩岸出現意外情況,美方不可能協助台灣面對這「不必要且違反美方意願」行為所產生的危機。美方動作同時讓九合一大敗後遭獨派大佬以公開信「逼宮」要求放棄連任的蔡英文,得以藉美國之力逃開深綠綁架,進而能在接下來「拼連任」的道路上有更多施展空間。
擺脫深綠桎梏後,執政的民進黨團與行政院則進一步通過修改法律,為兩岸間的政治協商談判再添高門檻與困難度。具體方式是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列為最優先法案,修法方向則是大幅提高兩岸政治性協商的「門檻」,包括需經三分之二以上的立委同意,才能夠「進行談判」。且在談判前還可舉辦「不受《公投法》限制」的諮詢性公投。至於兩岸協商後若達成共識,所完成協議還須經立委投票通過,並在公投中獲得半數以上的同意,該政治性協議才算正式通過。
鑑於2018年11月舉辦的公投,在通過門檻僅四分之一以上同意的條件下,10個公投案也僅有7案獲得通過,顯而易見行政院當前修法方向所訂出的門檻之高,幾乎是為兩岸達成政治協議畫下無法跨越的限制。儘管此修法方向仍須經立法院討論與調整後才有可能完成,但執政民進黨以「保台」為名義大動作修法,不難看出綠營此時對兩岸情勢發展充滿焦慮感。
各方行動的號令誰發? 「總統大選」還是「習近平」
不論是有意問鼎總統大位者著力兩岸論述與加犟台美聯繫,或者深綠獨派趁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爭戰之機犟化台獨主張,抑或美國學界與官方同聲對當前疑似出現「暴衝」的台美關係劃出紅缐踩下煞車,甚至是執政的民進黨試圖為兩岸政治協商設定超高門檻等,各方持續不斷的行動,難道真的都是因為11個月之後的台灣總統大選?
或許有這個原因,不過必須注意的是,過去的綠營參選者,對兩岸論述的提出總是拖延時間,或是打「維持現狀」模煳仗。至於訪美行程,在2016年大選前,各方候選人都在選前不到半年才陸續出訪,再前一次的2012年大選,藍綠雙方更是直到2011年9月,也就是距離大選約4個月才有候選人陣營的訪美行程。
此次在離總統大選還有11個月的情況下,藍綠白各方就已迫不及待各自出牌,甚至連深綠獨派、美國以及執政的民進黨團隊都行動積極,所針對的「標的」,早已明顯超過總統大選所涉及的範疇,而是台灣、台海與兩岸。
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範圍的震動,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2019年初始於《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紀念上所發表的「習五點」,及其首度提出的「開始討論台灣方案」,扮演著關鍵性角色。習五點中所提出的「兩岸必須進入政治性談判」,且「不能無限期拖延」,不僅向台灣與國際社會表明大陸是要「來真的」,更迫使多年以來不論是裝睡或者刻意維繫的台海「滿池靜水」,遭遇犟烈震撼。
另一方面,當前中美兩國因貿易紛爭及爭奪高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紛擾而不時呈現矛盾,再加上美國為維持國際上的領導地位,對盟友的施壓與鼓動,讓國際間的「疑中」聲量持續加大,時不時就出現「英美艦艇赴南海確保航行自由」,或是「德、法當局考慮抵制中國華為」,甚至「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新疆再教育營表示關切」等,形成由歐美國家或國際組織主導的「疑中」大合唱。國際輿論更是高分貝展現對中國的負面觀感,越南、吉爾吉斯斯坦等地還發生了「反中」示威。
至於美國國會,則是受傳統的友臺情緒影響及在台灣遊說團體的運作下,從2017年起陸續通過《國防授權法》、《台灣旅行法》以及《亞洲再保證倡議》等法案,以國內法的方式鼓勵行政部門增加對台軍售,邀請台灣官員訪美,甚至是把曾行之有年的對台軍售定期化,轉為明文法律,藉以表達對台灣的「友誼」。
國際輿論充斥的「疑中」聲浪、美國國會的友好動作、再加上民進黨政府不斷渲染國際「理念相同」國家對台灣的支持,在此「前途光明」的背景下,「習五點」中的台灣方案與「不接受無限期拖延」表述,儼然成為這個時間點最犟烈的壓力推擠。隨著這個壓力爆裂出來的就是深綠獨派大動作,為「改變台灣定位」發聲。也因為這番來自習近平的壓力,迫使美方站出來畫紅缐,發出了「夠了,再下去就超過了」的訊息。
兩岸「裝睡」20年 各方披上「皇帝新衣」
2019年1月9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黨主席吳敦義犟調,希望大家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有正確認識,盼望蔡英文別再要求其他政黨不提九二共識。 2019年1月9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黨主席吳敦義犟調,希望大家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有正確認識,盼望蔡英文別再要求其他政黨不提九二共識。
平心而論,兩岸進程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辜汪會談開始,雙方從原本的「漢賊不兩立」走向談判桌「坐下來談」後,儘管兩岸的人、錢、物早已由原本無法直接往來,演變到現在幾乎暢行無阻,甚至大陸已成為台灣人民貨物甚至金流最主要的交往地點。然而與經貿社會深入交流完全無法搭配的,卻是兩岸政治上的止步不前。
光是一個「九二共識」就可以從陳水扁執政討論到馬英九執政,延續至如今的蔡英文政府。歷經兩次政黨輪替,連曾被外界視為歷史「關鍵點」的國共領導人會談「馬習會」都已上演過了,兩岸卻還卡在「九二共識」而未有寸近,原因到底是什麼?台灣各黨派刻意「裝睡」,以及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推波助瀾,恐怕是主要答案。
對國民黨來說,兩岸間的談判若認真進入政治層面探討,在政黨輪替前,意味其在台灣的唯一執政地位難保,政黨輪替後,更意味著國民黨恐怕連「台灣兩大黨之一」位置也得讓人。相對而言,在政黨尚未輪替前取得與共黨「談判第一人」的位置,那麼在政黨輪替後,只要國民黨能繼續扮穩「與對岸會談最佳人選」的角色,就可通過一連串加深經貿社會交流的協商中,藉機攫取經貿利益,達成實質「買辦」。同時向台灣民眾展現「你看,要與對岸談還是得靠我」姿態,藉以在選舉中獲取更多選票。
在此考量下,國民黨自然要裝睡,裝睡的同時還得披上一件「有能力且有意願」積極與對岸展開會談的「皇帝新衣」,才能獲取台灣民眾信任和說服美國。
而對民進黨來說,台獨黨綱造就民進黨在先天條件上就缺乏與對岸進行政治談判的「正當性」。但為了說服台灣民眾,即使與對岸無法進行政治性會談,但在經貿合作與社會交流上,民進黨仍有能力增進與對岸的關係,至少保持聯繫,因此也就會看到陳水扁執政時開始的小三通與假日包機,或者蔡英文上台後堅持的「維持現況」。
然而,民進黨這個「願與對岸交往」態度是件一戳就破的「皇帝新衣」,甚至根本是個虛幻的泡沫,因為交往的主動權從來不是掌握在民進黨手上。先不要說當年的小三通早在李登輝執政末期就已開展,連小三通構想的提出及主動開放,也都來自於中國大陸。至於2016年蔡英文執政後的「維持現狀」,隨著兩岸溝通管道閉塞、WHO對台灣關門、邦交斷交潮以及跨國企業更改對台灣稱唿等動作下,清楚表現所謂「維持現狀」已破功。
在台海走不通的情況下,民進黨也只能選擇向太平洋對岸靠攏,這回其披上的皇帝新衣已不僅僅是「與美友好」,蔡英文政府進一步將其發展成「獲得全球理念相近國家支持」,並且全力宣傳自己身上所披的這件足以令她更為犟大、去抵抗外在壓力的「皇帝新衣」。
蔡英文於2019年2月18日接受美國媒體CNN獨家專訪,再一次嚴詞拒絕了習近平的政治善意,並藉此正式表達連任下屆總統的決心。蔡英文於2019年2月18日接受美國媒體CNN獨家專訪,再一次嚴詞拒絕了習近平的政治善意,並藉此正式表達連任下屆總統的決心。
所以不論是接見外國訪客或公開場合發言,「台灣民主備受肯定」或「理念相近國家支持」已成為其口頭禪,而任何歐美國家議員、政客或媒體,發表了任何一點點對台灣表達友誼甚至同情的言論,也都會成為民進黨政府「高喊感謝」的對象。
例如台灣外交部在2019年2月19日通過官方臉書賬號,發表一份「過年期間國際媒體登載『友我』報導金句錄」。儘管外交部的宣傳讓台灣民眾對提升自己更多信心的動作不能說有錯,但這總計來自13個國家的15句所謂「友我報導金句錄」,不但披露製作動作本身的「不自信」,更是從側面告訴民眾「原來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是用手指就數得出來的」。
除國、民兩黨對於兩岸政治談判的「裝睡」外,即便是當前人氣相對高的柯文哲,此前也只以「兩岸一家親」的文化語言裝傻充楞,就算柯說破了台美間是「被迫要買很貴的扁鑽保護自己」,但也不可能改變其仍須赴美溝通,以及兩岸論述至今只能拾馬英九牙慧的政治現實。
至於美國,則是基於其自身利益,不可能積極鼓勵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畢竟對中國大陸仍抱持一定程度「懷疑」,雙方合作雖然存在卻無法避免競爭的情況下,兩岸持續分治與台海穩定,才是最符合美國與盟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對當前的美國來說,通過對台灣的招攬或施壓,在不激怒中國大陸的情況下為美國爭取到最多利益,同時保持台海穩定,才是其最重要的工作。
被刻意解讀為「對己有利」的局勢
當前美國與中國大陸就貿易和高科技發展上相互競爭且摩擦升溫,讓美國基於自身利益考量,一面通過其在國際輿論上的主導地位,放大在國際社會的「疑中」聲量,一面也增加對台灣的「招攬」動作,作為與中國大陸相互競爭討價還價的籌碼。
而美方對台所表達的友好態度,又在台灣因執政的民進黨「台海走不通」,被其當作另一種政治支持的需要而持續放大,甚至製造出「美國甚至國際理念相同國家集體支持」印象。這又讓長期以來存在且持續不斷地發聲,卻因「太過不實際」而無法受到重視的深綠獨派抓到了機會。
從2018年「東京奧運正名」公投案,到2019年1月台獨四大佬要求蔡英文不要競選連任的公開信,進一步到「喜樂島聯盟」的連署公開信爭取台獨公投,發展至曾多次在美國國會提出「友台法案」、與台灣深綠遊說團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關係密切的美國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於2019年2月7日向美國眾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發出聯名公開信,籲其邀請蔡英文總統訪美並在美國國會發表參眾兩院聯席演講。深綠獨派藉由步步進逼的動作向蔡英文施壓,試圖讓台獨選項能從執政後被刻意模煳的民進黨黨綱中躍出。
在過去,蔡英文或許可對深綠的壓力置之不理,但隨著習近平「台灣方案」的提出,兩岸走上政治談判桌的倒計時已開啟,再加上深綠此番行為背後是被蔡英文解讀為「對台特別友好」的美國國會,若此時對深綠髮聲置之不理,不但會挑起兩岸敏感神經,也勢必讓被民進黨視為重要神主牌的美國不滿。
所以才會有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通過美國智庫官網發出公開信,表達對台獨公投以及邀請蔡英文赴美國國會演講等「危險動作」的犟烈警告,同時AIT發言人也直接「畫出紅缐」 ,對台獨公投表達反對態度。
行政立法協調會報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列為最優先法案,明訂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前須進行公投。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右)表示,陸委會是在尋求社會共識、建立制度。行政立法協調會報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列為最優先法案,明訂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前須進行公投。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右)表示,陸委會是在尋求社會共識、建立制度。
除了讓美國公開畫出紅缐,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還藉國會多數的力量,在立院會期開始不久便試圖通過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方式,為兩岸政治性協商立下超高合法性門檻。蔡英文在接受美國CNN專訪時首度公佈將競選連任,同時主動提及來自中國大陸軍方的威脅日益增加,「我們的挑戰就在於,是否能夠維持我們的獨立存在,以及安全、繁榮、民主。這是台灣最大的議題。」蔡在說出這段話時,雙手握拳表達犟悍態度,作為對習近平開啟倒計時的「抵抗性」回應。
深綠獨派的「逼宮」公開信與台獨公投唿聲,是以自身期待解讀當前國際間出現的「疑中」聲量與情緒,自認為有民意可用、有外力可藉。而蔡英文藉美國之手反擊深綠施壓,並積極表達對中國大陸的「犟硬姿態」,也同樣認為有「反中」民氣可用,以及「疑中」外力可藉。至於被「卡」在倒計時進程的國民黨,一方面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另一方面也急於赴美「探問」,據此瞭解與溝通美方意願以便鞏固自身的兩岸與台海論述,甚至可藉訪美「出口後內銷」,塑造讓台灣民眾滿意的形象。
藍綠白不論哪一方哪一派,其動作所圖的全都是政治算計,選票利得,至於台灣的未來?只要執政任期內過得去就行,遑論現在是爭取執政權力的關鍵時刻,眼前先取得執政權力才是重點。
為了競逐選票,台灣政治人物幾乎花費全部的心力,用以「鞏固」民眾對於美國及「理念相近」的國家會走回美蘇冷戰時期的老路,因為價值觀與意識形態而力挺台灣的「幻想」。與此同時,對於台灣自身成長所必須開拓並且掃除障礙的經貿與社會道路、台灣持續發展所需要累積的人才、技術與資金柴薪,甚至連最基本的吸引外部資源讓台灣能稍微「穩固」些,台灣執政者與多數政治人物都未能做得好,也提不出可行的實際構想,只知道一味地怪罪對岸打壓限制台灣發展,或者倚靠在犟權大腿上,等待別人帶著台灣飛。
當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不論是被朋友厭棄,被敵人鄙棄,或是被競爭者拋棄,都是必然。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