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9日的沙特閱兵式上,該國向中國採購的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近30年來首次公開展示。此前有報導指出,中國在1980年代向沙特出口一批東風-3型彈道導彈,拆除核彈頭,配備常規彈頭,射程超過2000公里。在此我們節選沙特現國防力量總監哈立德-本-蘇爾坦親王的回憶錄《沙漠勇士》的部分內容,回顧當年塵封已久的往事。以下為選文:
中國絕密導彈基地來了個“小鬍子”
1987年的一天,一支低調卻戒備森嚴的車隊駛向中國某戰略導彈基地。雖然基地的解放軍們已經被告之今天將有重要客人來訪,但在見到訪客之後,還是大吃一驚——對方竟然是一個留著濃密小鬍子的外國人!中國最神秘的導彈基地,竟然接待了一名外國人,這可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啊。
直到一年後,美國《華盛頓郵報》才獲知了這個消息並將之公佈出來:中國正在和沙特進行一項軍貿活動,合同的內容竟然是射程可達2800公里的中程彈道導彈“東風-3號(北約稱之為CSS-2)”。這在當時而言,“東風-3號”這種射程的武器可是不折不扣的“大殺器”,即使拋開這些不談,那時的沙特和中國不但沒有正式建交,還在和台灣保持著“邦交”的關係。
1988年4月6日,就在美國和中東一些國家還在為此事進行無休止的爭吵時,中國正式公開了此事,中央電視台在轉播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時,突然插播了一段時任中國外交部長吳學謙的聲明:“應沙特阿拉伯王國的要求,我國政府已售出一些非核常規地地導彈。”
“東風-3號”中程彈道導彈,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也是第一種可攜帶百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的導彈武器,最大射程可達2800公里(增程型號最大射程4000公里)。這種射程意味著它毫無疑問成為當時中東地區射程最遠的導彈,不僅能覆蓋伊朗、伊拉克和以色列全境,甚至還包括印度和蘇聯的部分地區。這種足以影響地區 戰力平衡的武器,是如何賣到沙特去的呢?這還要從第四次中東戰爭和兩伊戰爭說起。
在1973年爆發的“贖罪日戰爭”中,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為了支援以色列,下令美國空軍“把所有能飛的玩意都飛往以色列!”,也因為美國的支援行動,嚴重激怒了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聯合對美國實行徹底的石油禁運,造成美國油價暴漲,導致1973年石油危機。此後阿拉伯國家了解到他們無法在軍事上擊敗以色列,那個時候的以色列不但擁有F-15、幼獅等先進戰鬥機,還擁有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傑里科-2”中程彈道導彈,甚至有多方消息表明以色列已經獲得了核武器。儘管以色列在軍事上明顯佔優勢,但是每當沙特尋求購買西方武器的時候,以色列就會“毫不例外地大吵大嚷”加以阻撓。同時,沙特對美國國會的對於採購美國武器的相關審核手續和流程大感惱火:我們花了大筆的銀子去買你們的武器,卻還要面對美國國會的“凌辱”並且感謝美國所賜的“恩惠”。這個時候,沙特國王感覺到他們的安全和自尊都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開始計劃尋求其他的武器購買渠道。
1980年,中東地區世界兩大產油國——伊朗和伊拉克兩國之間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就在兩伊雙方打得熱火朝天、沙特為此焦頭爛額並擔心被拖入戰爭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令沙特很惱火的事情: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沙特人形容這是一場“罪惡昭彰”的戰爭。
面對以色列和伊朗的雙重威脅,沙特法赫德國王意識到他們需要一種“能夠提高我們武裝部隊和人民的士氣的武器”,一種“對我們進行攻擊之前必須掂量掂量的武器”。遵照國王的指示,1985年,沙特駐美國大使班達爾親王首先行動起來,試探性地向美方提出購買“長矛”彈道導彈的請求,結果,這種射程只有120公里的戰術地地導彈購買請求被美國拒絕了。當班達爾垂頭喪氣地把這個消息匯報回國內後,沙特人開始苦悶起來:到哪裡去找一個能迅速提供這種武器,而又不會提出限制性條約的國家呢?沙特防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向國王推薦了當時尚未和沙特建交的中國。
一筆交易就超過中國的外匯儲備
1987年下半年,沙特決定以現金支付的方式,訂購了一定數量的“東風-3”導彈,同時中國承擔為沙特部署這批導彈規劃基建和培訓相關人員。這筆交易是中國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單項軍火輸出,總金額達35億美元之巨,可能現在人們對35億美元的金額不屑一顧,但在1986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才20.72億美元!
在決定向中國購買“大殺器”之後,在美國那裡碰了一鼻子灰的沙特駐美國大使班達爾親王和他戴著面紗的妻子1986年秘密來到了中國,向中國透露了他們的意圖:你們願意把“東風”導彈賣給我們嗎?中國方面對此的回復是“原則上同意做這個合同”。
初步接觸之後,中國派遣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曹剛川中將來到沙特阿拉伯詳細討論這個項目,1986年12月,中沙雙方代表開始在沙特南部某個空軍基地展開秘密談判,這次談判中,雙方草擬出了一份秘密代號為“隼”的項目提綱。
1987年,沙特防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取道馬來西亞來到中國,開始洽談購買中國“東風-3”彈道導彈的事情。為了掩人耳目,蘇爾坦親王放出口風:為了勸阻中國不向當時正在同伊拉克進行曠日持久戰爭的伊朗出售武器,我親自去中國購買輕武器,以武裝保衛油田設施的沙特武裝部隊。在當時的環境下,這個簡單的理由沒有引起任何人的關注和懷疑。
緊接著,蘇爾坦親王又開始了第二次中國之行,因為談判出現的一些問題,雙方決定先在香港進行有關洽談。為了防止向沙特方面的匯報被監聽,蘇爾坦親王走出他下榻休息的香港飯店後,隨意走進一家偶然路過的飯店,開個房間,在公開線路上用密語向沙特阿拉伯打電話,然後立刻退房。在香港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蘇爾坦親王偶遇了巴林國王蘇萊曼-哈利法,巴林國王向蘇爾坦親王問起他來香港訪問的目的,蘇爾坦親王回答說:我正在度假。但當時車上坐著眾多的沙特將軍,蘇爾坦親王的回答顯然難以讓巴林國王相信,但幸好對方很有禮貌地沒有追問下去。
在經過幾輪談判之後,中國了解到了沙方的採購誠意,便安排沙特官員前去參觀二炮的“東風-3”導彈基地,讓他們參觀了導彈從推出洞庫到進入發射程序的全過程。這就是本文開頭的那一幕:基地裡竟然來了外國人。沙特代表團隨後被告知,他們是第一批見到“東風-3”導彈實體的外國人。
基於雙方的努力,“東風-3”導彈的購買談判以令人欣慰的速度完成了,在1987年下半年,沙特決定以現金支付的方式,訂購了一定數量的“東風-3”導彈,同時中國承擔為沙特部署這批導彈規劃基建和培訓相關人員。這筆交易是中國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單項軍火輸出,總金額達35億美元之巨,可能現在人們對35億美元的金額不屑一顧,但在1986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才20.72億美元!
導彈的協議簽署後,沙特在中國的技術支持下開始設計導彈的貯藏和發射基地,第一個基地選址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西南將近560公里處的蘇萊伊勒,另外一個基地是歐萊伊。為了盡快熟悉購買的這些沙特人之前想也沒想到過的新式武器,他們在沙漠中建立起一個秘密的訓練基地,在中國已經接受了培訓的軍官和士兵們要繼續在訓練基地進行訓練。在這期間發生了一些令蘇爾坦親王哭笑不得的事情,因為“東風-3”導彈項目的保密需要,在秘密基地的軍人們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一些軍人的妻子打電話給蘇爾坦親王,她們的丈夫是不是已經被派去去阿富汗打仗了?甚至一部分軍人妻子猜想,她們的丈夫已經去世,還央求蘇爾坦親王把他們的死訊正式通知給她們,這樣她們就可以按照教規享受應有的權利,履行該盡的義務,正式悼念她們的丈夫。
導彈生意促成兩國建交
當導彈開始運向沙特進行交付的時候,很多嗅覺靈敏的國家已經覺察到一些動靜,當運輸船隊到達西印度洋的時候,美國甚至出動了航母進行“觀摩”,一艘印度船隻也在附近遊蕩,在靠近巴基斯坦的海域後,這位“阿拉伯小兄弟”的空軍以演習的名義對船隊進行了護航。當導彈運抵沙特港口後,蘇爾坦親王下令把船隻停泊在一艘美國貨船的旁邊,如果有人搞破壞,就得冒著得罪美國的風險。導彈隨後被運往一些秘密的地點,沙特通過大範圍的分散、偽裝以及其他一些方法,使敵人難以只實施一次攻擊就破壞掉他們的“新型威懾武器”。
在這裡需要提及的一個事情是,雖然“東風-3”型戰略導彈可以攜帶核彈頭,但在該導彈決定出售給沙特前,按照沙特的需求,專門研製了一種常規彈頭(代號118彈頭) ,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地對地中程彈道導彈常規彈頭。儘管打擊精度不能和後來的一些型號相比,但重達兩噸的常規戰鬥部打擊效果也是相當可觀的。
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率先披露了中沙導彈貿易的新聞後,美國警告稱沙特購買的“東風-3”導彈是對以色列的威脅,呼籲美國政府對中沙兩國採取嚴厲的製裁措施。為了向沙特施加壓力,美國總統裡根還一度召回了駐沙特大使休姆-霍蘭,其實霍蘭是因為沙特向中國購買導彈一事上喋喋不休的抗議激怒了法赫德國王,霍蘭向美國國務院報告稱自己“無法繼續在沙特待下去了”。事情說來很簡單,美國人對沙特在不同他們商量的情況下,竟然購買他們認為是“大殺器”的彈道導彈!隨後,美國人惱怒並傲慢地提出,要檢查已經運抵沙特的“東風-3”導彈,這個無理要求當然被沙特拒絕。在以色列方面,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沙米爾的一位助手威脅說,以色列可能會對沙特的導彈實施先發製人的打擊。
此後,美國人的態度發生了離奇的轉變,他們把對此次貿易的批評轉向了對“東風-3”的貶低:這批導彈採用的是常規彈頭,威力有限,並且中國人出口的是有缺陷的“東風-3”。事後,有專家分析認為,美國之所以在這一事件中退讓,重要原因是換取中國遵守美國牽頭建立的《導彈技術控制制度》,對射程在300千米以上、有效載荷在500千克以上的彈道導彈的轉讓進行限制。
很快,“東風-3”號導彈的威懾力就被證明了,1990年8月2日,也就是蘇萊伊勒基地正式運轉僅僅幾個月後,為了將科威特的石油寶藏控制在伊拉克手中,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不到一天,科威特全境淪陷,整個軍事行動只用了不到10個小時。緊接著10萬伊拉克大軍直逼沙特東部領土,對沙特造成了嚴重威脅。在第一時間內,沙特軍方緊急啟動了蘇萊伊勒基地的戰備程序,沙特的官方電視台上很快便出現了“東風-3”的身影:在緊張且有序的安排下,多枚“東風-3”導彈被運往發射基地,隨時準備履行它們的使命。蘇爾坦親王事後回憶,正是因為“東風”-3導彈的存在,使得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不敢對沙特造次。
本次導彈貿易合作的過程中,中沙雙方進行了許多富有成效的溝通,為中國與沙特之間建立外交關係打下了基礎,沙特表示:通過這次軍貿,看到我們之間的戰略聯繫是如此密切,推遲互相承認是毫無意義的。蘇爾坦親王安排好關係正常化以及在各自的首都開設大使館的一切細節工作之後,和他的兄弟班達爾親王又一次前往北京,向中國轉達國王正式同意雙方建交相關安排的消息。 1990年7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沙特阿拉伯王國政府決定兩國即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中沙建交後,兩國的關係一直維持友好和平發展,創造了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間和睦相處、友好合作的典範。
摘編自《沙漠勇士:哈立德-本-蘇爾坦親王殿下》
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許多國家都在為賺錢而煩惱……
還有一些人和國家卻為花錢而煩惱,沙特阿拉伯就是最典型代表。
七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讓沙特和他的小伙伴們富得流油,所有能用錢買到的東西,他們都會去嘗試,馬桶鑲鑽尖朝上,就這麼富。
有錢人最缺乏的就是安全感,出門怕被搶,睡覺怕被偷,過得不踏實。
所以便掏錢找靠山,買武器,這是一條捷徑。發展軍事工業?太費勁,那是別人家的事。
有需求,就有供應,於是,這裡成了全球最大軍火市場。
以前的軍火鋪主要是英記,法記,德記,60年代後,美記,蘇記就佔了大頭。這些買賣跟中國關係不大,兩伊戰爭期間,也有一些中記軍火出現,但那是人家指縫裡掉下的小單子。
然而,到了1987年,中國接了個大單子,而且是來自沒有外交關係的沙特阿拉伯。此事早已解密,只是信息比較零散,有點演繹成份。
趁著特朗普先生為中俄法“搶”他寶貝單子而煩惱之時,說說當年這事。
時代背景
1932年沙特阿拉伯建國,面積225萬平方公里,是個政教合一的農業國,由於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以及地下蘊藏的石油資源,在羅斯福時代,沙特就與美國結成了特殊關係。
外交政策上,沙特追隨美國,1957年與台灣當局“建交”,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時斷時續,交易額都不大,到了八十年代才突破了一億美元:
1980年:1.5億
1985年:1.1億
1987年:2.2億
1988年:2.9億
1989年:2.1億
1990年:2.9億
基本以中國向沙特出口為主(糧油,紡織品,輕工產品),向沙特進口原油,化肥等,當時中國需求量遠非今天可比。
在這些公開數據之外,有一筆高達35億美元的大單子沒有計算在內,就是軍售項目。
一般來說,中國與其它國家是建交在前,軍事合作在後,而沙特是個例外,它是軍事合作在前,建立外交關係在後。
中國與沙特遲遲沒有建交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台灣問題,只要沙特一天不斷絕與tai灣當局“外交關係”,中國不可能與沙特發展外交關係。
二,美國因素,儘管沙特石油實現了國有化,但美國仍然控制著沙特的經濟命脈,隨時可以讓沙特石油交易癱瘓。在外交上它必須跟美國保持一致。
三,對社會zhuyi國家(無shen論)的恐懼感。
然而這單軍售合同,把三個障礙大部份都解決了,對中國來說,不但收穫了經濟利益,也取得了外交勝利。
沙特怎麼會找上中國呢?
首先是對華態度轉變,1965年9月6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大戰,巴軍節節敗退,作為巴基斯坦戰略盟友的沙特儘管著急,卻幫不上忙,而美國採取了中立態度,指望不上。
在巴基斯坦戰略重鎮拉合爾即將失守之際,9月中旬,中國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並在《人民日報》頭版刊發。
之前,中國已經抽調59式坦克支援巴基斯坦陸軍,在面臨中國出兵雙面夾擊情況下,印度答應了中方所有要求(拆工事,歸還劫掠物等)並放棄了拉合爾作戰計劃,9月23日,印巴停戰。
這件事,讓沙特國王費薩爾感受到了中國的實力和威望,要知道,在1965年我們還沒恢復聯合國安理席位。
從此後,沙特官方文件一律不再使用“red中國”一詞,而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70年代,沙特暴富,80年代,沙特周邊衝突不斷,給沙特造成了嚴重的潛在威脅。
以色列戰機1981年轟炸了伊拉克核反應堆,兩伊戰爭,1984年沙特暗中幫薩達姆賣油,結果伊朗擊毀了多艘沙特油輪,伊朗戰機還侵入了沙特領空,沙特F15升空擊落伊朗戰機。
外部威脅加劇令沙特極度渴望得到先進有力,能鎮住中東的武器。
1985年沙特向裡根提出購買48架攜帶副油箱的F15,結果被美國國會拒絕,議員反對這項交易是因為被猶太遊說集團的利益誘惑。
同時,沙特駐美大使班達爾親王向裡根提出購買“長矛”地對地導彈的計劃,錢不是問題,只要美國肯賣給他們,結果又被拒絕。
一怒之下,1986年沙特與英國達成了180億美元世紀大單,戰機加教練機總數達到一百多架。這時,沙特的軍火採購進入了多元化階段,法國,德國,西班牙甚至巴西的武器,沙特都要。
但是,它們都無法滿足沙特最渴望的要求,沙特想要什麼武器?
一,群毆時一般用不到,但一拿出來威力就能嚇死人,一錘定音,不用跟人多bibi。
二,能夠迅速鼓舞沙特軍民士氣,必須要拉風,亮瞎別人的狗眼。
三,射出去就攔不住,別人只能等死。
四,賣家不要有zhengzhi附加條件。
這種武器是大國對峙的重器,一般國家玩這個有點出格。
沙特有錢,誠意也不容置疑,執著呀,於是 ,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某神秘東方大國的中程導彈走進了沙特的視野,而且只有這個國家的武器能滿足沙特的夢想。
別人上真人秀,都說我有一個音樂夢想,一個藝術夢想,沙特的夢想就是要讓中東那些“軍事強國”變成渣渣。
中沙合作
新中國與沙特的官方接觸最早發生在1955萬隆會議,由於各種原因,沒有什麼發展。到了八十年代,中沙官方接觸一般在國際場合,或者沙特的親王,部長參加阿聯代表團來北京訪問。
1985年,中沙開闢了上海-達曼的航線,根據當時貿易量,這條航線政治意義遠遠大於經濟意義。
沙特防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向費薩爾國王強烈推薦中國武器,國王同意,責成親王負責此事,代號為“遊隼”。
來北京秘密洽談的是駐美大使班達爾王子,先確定中國願不願意出售DF3中程導彈?原則上中方表示同意,支持阿拉伯人民解放事業嘛!
然後,曹副總長去沙特詳細討論這個項目,在沙特南部一個空軍基地,雙方經過一周緊張談判後,草擬了一個合同提綱,大方向基本確定。
合同金額很高35億美元,中國當時外匯儲備才20億美元左右。你要是擔心沙特付不了現款,問一句:要不要分期?
人家親王立馬會不高興,“罵誰吶?罵誰吶?現匯,一分不少。”
1987年2月,沙特組成代表團要來中國親眼看一看東風導彈,中國表示歡迎,但由於要高度保密,蘇爾坦親王率領的代表團就先公開去馬來西亞訪問。
繞一圈再進入中國,中方安排沙特代表去了二炮導彈基地,讓他們觀看DF3從洞庫推出,再執行發射程序的全過程。
沙特代表看得很激動,畢竟他們是世界上第一個近距離觀摩DF3發射程序的外國人。
1987年下半年,中沙簽定正式合同,沙特從中國購買35枚DF3中程導彈(西方稱為CSS2,射程2800公里,改進後可達3500公里),還有15人機動式發射架,中方負責指導建設導彈發射場,培訓操作人員,維修人員,親,好評哦!
DF3射程覆蓋整個中東,以色列,伊朗都在範圍之內,而且中國還給沙特配了一個兩噸重的特製常規彈頭,讓你的夢想插上翅膀。
沙特急得不行,好東西啊,一年多時間它就想搞出自己的戰略導彈部隊。
如何亮瞎中東國家的眼睛?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一,要保密,預計在1988年11月之前,最好不要讓別人知道,操作還不熟練呢。
二,在1989年2月前,要是還能保密,那是最理想的。
三,到了1989年秋天,再不被人知道,就虧大了。
這種導彈最大價值在於威懾,而不是鬥毆,這最符合沙特喜歡炫耀的心態。好想讓人知道,又不想讓人太早知道。
等神功練成,神器在手,就可以指著中東各國說:在座各位都是渣渣。
1988年3月,《華盛頓郵報》把此事給披露了,呼籲美國製裁沙特,媒體怎麼會知道這種事?肯定是美國情報機關透露的。
實際上,美國情報機關是知道一些端倪的,它們的衛星一天到晚在盯著中國導彈基地。
據傳,在衛星圖片分析時,美國人發現了大鬍子的中東人,因為中國軍人是基本不留鬍子的。美國緊張的不行,他們以為是伊朗人,通過對中東的人力情報偵察,確定了是沙特人,美國才沒有大喊大叫。
不過,美國駐沙特大使霍蘭還是氣呼呼地向沙特詢問了此事,沙特保證只有常規彈頭,決不可能有核彈頭。但美國大使的態度激怒了國王,霍蘭被召回華盛頓。
有了DF3,台灣當局算個屁,沙特也急於與中國建交,生意就得長長久久。
1988年1月,沙特外交大臣訪華,2月,農業大臣訪華,交轉了法赫德親王寫給中國領導人的親筆信。
4月,副外長齊懷遠訪問沙特。
10月,班達爾親王訪華,再次轉交國王親筆信。
11月11日,中沙互設貿易代表處。
1990年7月班達爾親王再次訪華。
7月20日,錢其琛外長訪問利雅得,21日,中沙宣佈建交,同時沙特結束與台灣當局關係。
DF合同,讓中國有了不少收穫,35億美刀雖然價格是高了點,但中國還冒外交風險呢,這些都得計入成本。
同樣,沙特雖然花了大錢,也沒有失望。
為了避免刺激以色列,沙特將導彈部署在了南部沙漠邊緣的蘇萊伊勒,後來這裡變成了一座城市。
1990年8月,薩達姆十萬大軍吞併科威特,鋒芒直逼沙特東部邊界,沙特緊急啟動蘇萊伊勒戰備程序,將多枚DF3對準巴格達,薩達姆馬上冷靜了。
DF3對沙特來說,真如神器一般存在,《中導條約》之後,美蘇(俄)中程導彈不能再生產,其它國家也無法買到DF3,再說錢也不夠。
獨門神器,傲視中東,真管用,1994年到2004年,沙特再向中國購買了120枚,射程3500公里的DF3,直到2014年4月29日的閱兵儀式上,沙特才第一次將DF3公開亮相。
大額軍火訂單,是沙特與大國保護關係的政治紐帶,也是一種外交手段。
對中國而言,得到這桶金,並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這是一個大國軍工實力的展現,沒有1949年之後奮力打造的工業化基礎,就不會有後來的故事。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哀我先輩,為國辛勞。中國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回顧80年代,從沙特的角度看:
1、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打“兩伊戰爭”,偏偏這兩家和沙特都不對付,隨便哪一家將怒火轉移到沙特身上都不好玩。
2、以色列在欺負巴勒斯坦及黎巴嫩,沙特看了也很心塞。何況美國既是沙特的盟友,又是以色列的盟友,可卻在偏幫以色列。那時可是第5次“中東戰爭”,什麼時候再來第6次誰也說不准。
3、中東半島是油桶,既是石油的油桶,也是戰爭爆發的油桶,不知道什麼時候一點就炸。
4、所以沙特覺得需要一種“大殺器”來保護自己,威懾敵人。但盟友美國不肯提供。
5、能有“大殺器”的只有三家,美國不肯賣。蘇聯也不肯賣,那時蘇聯還在入侵阿富汗,阿富汗可是伊斯蘭國家。 (沙特那時不喜歡蘇聯,對吧?)剩下的只有中國一家了。
6、35億美元真心不貴。什麼原先報價一億打包,沙特聽成一億美元一顆明顯是段子,大家樂呵樂呵就是了。不錯,的確是遠超成本價,但軍火生意嘛,還是這種壟斷的軍火生意,還包售後服務的......像這種絕後未必,但肯定是空前的生意怎麼定價?一億美元一顆取個整,雙方都賺翻了。
從我們中國的角度看:
1、35億美元是大生意,我國又不受什麼中程導彈條約限制,有錢不賺是王八蛋!
2、做下這筆生意,可以表明我國的態度:
2.1 我國和阿拉伯國家無仇無怨,大家可以做生意,只要價錢合適就可以談。
2.2 我國不會偏幫以色列,所以才肯賣“大殺器”給你沙特自保使用,注意是自保。
2.3 生意歸生意,我國也不會偏幫你沙特,所以是常規彈頭。
2.4 總而言之我國依然在中東半島上保持中立的態度。
從其他國家的角度看:
1、反正中東半島局勢都這麼複雜了,猶太民族和伊斯蘭民族在乾架,伊斯蘭民族之間也在乾架,背後還有美國及蘇聯兩大強權插手......不如讓另一個大國也進來吧,再亂也就那麼一回事。
2、中國表現了一個大國的影響力,又表現了其中立的態度。就好像本來美蘇爭霸,一個蹺蹺板你上我下,中東半島在中間做支點,苦不堪言吶!現在中國施加了影響力,美國用的力氣大了就向蘇聯移動一下,蘇聯用的力氣大了就向美國移動一下,晃動的幅度沒那麼大了。
3、這筆生意最終成功了,美國雖有不同意見但最終沒有攪黃,說明中國在江湖上還是有一些面子的。
4、一個中立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國值得親近一下,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用的上了。反正中國中立,不會管我們這邊的鳥事,我們大家好好做生意就好了,灣灣?關我鳥事!
這筆生意的事後影響:
1、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擺出東風3,伊拉克不敢造次,伊拉克沒敢從地面上繼續入侵沙特。
2、1988年4月中國宣佈出售東風3之後,與中國建交的部分亞洲國家:
巴林(Bahrain):1989年4月18日-今
以色列(Israel):1992年1月24日-今
巴勒斯坦(Palestine):1988年11月20日-今
卡塔爾(Qatar):1988年7月9日-今
韓國(South Korea):1992年8月24日-今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1990年7月21日-今
新加坡(Singapore):1990年10月3日-今
(當然,各國建交是在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實施的,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嗯,東風3造成的影響其實......其實沒有造成任何影響。 )
3、東風3的出售對中國軍火生意的品牌效應?這個就不清楚了。或許有,或許沒有,畢竟不是誰要買就能賣的,不是錢的問題,我們也會挑客的。
多說一句,我個人不認為中國會送一顆鵝蛋給沙特,這就太敏感了,太過頭了。從近期沙特的暗殺事件就可看出沙特的保密能力執行能力,如果真有一顆鵝蛋,美國早掀桌了。
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庸”的角度看,出售帶常規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正好顯示我國對中東局勢的態度——中立但不希望局勢惡化,體現影響力但不會拉偏架。帶鵝蛋就過猶不及了。
內文搜尋

X